需求拉动型的价格上涨

我们看到,2008年价格总体趋势还是在高位运行状态。当时我们曾预计,消费品价格在2008年四月份会降到8%以下,但其结果还是超过了三月份,投资品价格上涨,有的价格上涨开始出现翻番的状况,投资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仍然很大。

资产价格,也就是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虽然有所稳定,但大盘指数还是掉到3000点以下。许多人问,政府为什么不救市?我们对资产价格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

先讲股票价格。正常的价格趋势是大盘每年涨1000多点。如果以2005年1000多点为基数,以上海A股市场为基点,那么2006年大盘是2000多点,2007年大盘应该是3000多点,2008年大盘也就是4000多点,最多5000多点,这是对市场判断的正常预期。由于2007年大盘涨得过快的压力,2008年大盘低迷期还要不断地持续,经济规律一定会受到内在强制性的调整,而不仅仅是政策救市就能见效。

再谈房价。2008年房价涨幅放慢,这也是以2005年为基准。业内专家判断,房价每年的涨幅在5%~10%之间,差不多10年~20年翻一番。而2007年以来,有些地方的房价两三年就翻一番,这显然已经翻到一个高价位运转状态,涨幅已经到了一个拐点,也就是说增长的幅度要放慢,价格水平(高价位运行状态)并不一定要很快降下来。实际上,三种价格都处于高价位运行状态,只不过是资产价格涨幅有一点放缓而已。

2008年,我们仍然存在着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不确定(从过热到缓慢)和经济泡沫的巨大压力,所以,我们就要研究这三种价格上涨的内在因素。

这次价格上涨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导致的:一个方面原因是我们的需求增长太快,需求的过快增长引发了供不应求,供不应求引发了价格上涨,我们称之为需求拉动型的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企业的成本在短时期内快速上涨,企业成本的快速上涨必然引发价格的上涨,这种由成本上涨引发的价格上涨,我们称之为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

再来分析一下这两方面原因所诱发的价格上涨。

首先,分析需求拉动型的价格上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需求是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实际上指的是购买力。既然需求是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那么需求上涨过快,一定是与货币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货币供给太多了。因此,需求拉动型的价格上涨一定是货币供给太多造成的,这就必然涉及到银行(发行货币的主体),这就必然同银行体系连在一起。因为货币是从银行发出来的,货币太多,一定和银行体系出了问题相关。

而我国的银行体系又分为两层结构:最高一层是中央银行,简称央行,也就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就是从中央银行发出来的;另外一层是商业银行,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民生银行等,由于商业银行主要是经营货币,所以,货币供给量太多首先和中央银行有关系。

我们国家发行货币主要有以下两个路径。

第一个路径叫再贷款,指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可以给企业或居民贷款,当商业银行没有钱贷给企业或居民的时候,他们有权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中央银行通过开动印钞厂来印制钞票,货币(人民币)印出来以后,通过央行贷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贷给企业或居民,这样,货币就流向了全社会。

第二个路径是外汇占款,是指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所有流入中国境内的外汇,无论是日元、欧元或者是美元,其货币本身在国内是不能流通的,必须要在中央银行兑换成人民币才能流通。所以,中央银行要用人民币收购这些外币。用人民币收购的外汇放在中央银行,形成外汇储备。与此同时,相当规模的人民币就流向了社会。

通过上述两个路径,人民币就大量地流向了社会。那么,此次人民币流动性过剩(人民币供给多于需求)到底是哪个路径出问题了呢?虽然政府方面指出,再贷款增加了流向社会的货币总量,但实际上,引发这次货币多发的是外汇占款这个路径(出口)。外汇占款比例太大,大量货币流到社会上,引发了人民币供给大于需求。

2006年年底,我们曾统计过两个路径的人民币流量,其中,再贷款多流出来3.2万亿元,外汇占款为2.9万亿元。再贷款发行货币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外汇占款是被动型地发行货币,只要有外汇流入中国市场,央行就要收购。流入中国的外汇越多,央行发行的人民币就越多。这两个路径中外汇占款几乎接近货币供给总量的一半,所以,这次货币供给过剩,主要是外汇占款这一路径(其货币供给量太多)引发的,同时也引发了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流入中国的外汇过多主要是我国的国际收支失衡了。国际收支是指外汇的收入和外汇的支出,它由以下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经常项目。经常项目就是指商品进出口贸易,如果产品和服务贸易其出口大于进口,我们称之为贸易顺差,顺差标志着大量外汇流入本国;如果进口大于出口,就叫贸易逆差,逆差标志着大量外汇流出本国,国家每年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大体相当就是贸易平衡。

在正常的国际贸易情况下,中国已经连续15年贸易顺差,大量外汇流入中国,这两年尤为严重。2006年,中国的顺差是1700多亿美元,2007年的额度竟然达到了2300多亿美元。大量外汇流入中国,迫使央行发行更多的货币。

另一部分叫资本项目。所谓资本项目,就是指资本在中国的流进和流出,如果国外资本流入过多,国内资本流出较少,表明大量外汇通过资本方式流入中国,这就是资本净流入。如果国内的资本流出过多,国外资本流入较少,形成资本净流出。资本净流入和资本净流出两者差不多就叫资本平衡。

我国目前已经连续16年都是资本净流入国,2006年流入700多亿美元,2007年超过了1000亿美元。资本净流入过多,迫使央行不断发行人民币来收购。货币太多,国内市场需求上涨过快,导致物价上涨。所以,目前国家发行货币多发,主要是由国际收支失衡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引发了外汇占款太大,最终导致了市场产品和服务等价格不断上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经济发展要追求两个平衡:一个是国内经济平衡;另一个是国际收支平衡。如果国际收支不平衡,国内经济就平衡不了。这次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引发了外汇占款太多,国内经济也开始失衡,价格总水平快速上涨。

中央银行通过上述两个路径(货币供给出口)发行的人民币,叫基础货币。简单说基础货币就是现金,这些基础货币流向社会以后,就形成了货币供应量。所谓货币供应量,就是供应到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可能比较细心的业内人士会发现,我们公布的基础货币数量和货币供应量之间差距很大,货币供应量远远超过基础货币。

2006年,我们再贷款总额是3.2万亿元,外汇占款2.9万亿元,加起来是6万多亿元,但当时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是36万亿元。所以,2006年年底,一个经济学家曾讲,中国市场上有30多万亿元上窜下跳,2007年股市不涨能行吗?

为什么货币供应量会远远大于基础货币?因为基础货币流到社会上以后,有一个自我放大的效应,而且成倍地放大,我们把这个现象叫货币乘数效应。于是,2006年我国的基础货币是6万亿元,结果市场货币供应量是36万亿元,当年我们的货币乘数可能是6。货币多了,两个银行体系都有直接关系,最主要的还是中央银行的调控职能,当36万亿元释放到了社会上,我们的货币供应量是多了还是少了呢?有一个数据可以衡量它,那就是货币需要量。货币需要量就是指一定时期内我们经济发展到底需要多少货币。当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要量相当的时候就叫通货平衡;当货币供应量远远超过货币需要量时,就叫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就是指货币供给太多了;当货币供应量少于货币需要量时,也就是货币供给量不够了,就叫流动性不足。

怎样判断货币供给平衡?这里有一个指标体系,那就是价格总水平。如果社会商品价格总水平涨得太快,就说明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需要量,货币供给太多了。如果价格总水平跌得太快,就说明货币供应量少于货币需要量。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标志着这两者关系大体相当。

现在的价格总水平体系告诉我们,目前货币供给太多了,所以价格全面上涨。因为外汇占款过多,并且外汇占款中包括基础货币,基础货币还有一个放大功能,货币供应量也有个放大效应。所以,货币供应量远远超过了货币供给总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