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VS事实 (4)

品牌建设也遵循一样的模式,索尼不是因为推出一堆高品质的电子产品而成为强大的全球品牌。索尼只通过一种产品来做成强大的全球性品牌:晶体管收音机。事实上,索尼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这个产品如此小巧,索尼把它叫做“口袋”收音机。

这个口袋收音机让索尼建立起了品牌,后来它又推出其他缩小版产品,比如第一个迷你版录音机——随身听(Walkman)。

海尔也应该这么干。不要试图向世界市场推出一堆诸如:冰箱、空调、小家电等这样的产品,而应聚焦一个产品,而且它必须是某个品类里的第一个产品。

建立品牌的法宝到底是什么?舆论或者说公关。在特定品类里做到第一,通常能自动引发大量舆论。只做“更好的产品”几乎没有任何舆论关注的潜力,做第一才是引发舆论的唯一法宝。那些现在什么产品都生产的知名公司,几乎都是从在一种产品或服务里成为第一品牌开始的。

通用电气推出世界第一个电灯泡。

施乐推出世界第一台白纸复印机。

IBM推出世界第一台主机计算机。

Intel推出世界第一个微处理器。

微软推出世界第一台16比特的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

名字有没有关系

名字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产品本身——这是普遍的观念,也是事实,也是典型的管理层式观点——我们经常在各种董事会议上听到不同企业的管理层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这个观点。

当美国东方航空(Eastern Airlines)经营出现问题的时候,我跟当时的总裁——弗兰克?波曼(Frank Borman)说,也许问题就出在企业名字本身。“东方”意味着航线集中在美国的东海岸,但事实上东方航空的航线遍布全国。波曼先生回答说,你忽略了一个事实:这个名字背后有47年的历史,常识告诉我们不能去更改一个使用了47年的名字。最终,东方航空很快就关门大吉,这家公司拼力活到60岁就去申请破产保护了。

亚特兰大投资集团曾经试图集资5.5亿美元让这家航空公司起死回生,并命名为“新东方航空”,好在投资圈还有明眼人不买这个账,最终放弃了。名字差,镀了金之后还是差,你不能寄望于另一个“新的差名字”来改变这个认知。

海尔在中国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名字,但它是一个很差的全球品牌名,大部分说英语国家的人甚至都不知道怎么去读或者去写它。联想、青岛啤酒等这些想要走向全球的品牌,首先都面临一个同样障碍,那就是糟糕的英文名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