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乳名叫“帝象”,关于这一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孙中山的母亲杨氏信奉当地神祗“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生下孙中山之后,还没等儿子满月,孙母就让他拜“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为“契爷”,取名“帝象”,以求神明保佑。另一种说法是:孙母崇信关帝,所谓“帝象”,就是希望他将来象关帝一样。1876年,孙中山开蒙读书的时候,塾师为他取名为 “文”,这是孙中山的正式名字。
区凤墀是孙中山的一位汉文教师,同时也是当时在广州有名的基督教宣教师,孙中山在檀香山基督教学校毕业后,回到香港拜凤墀为师,发奋学习国文。当孙中山在香港教会受洗礼时,教会名籍下署名为孙日新,是取《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义,其后区凤墀将其号改为逸仙(“日新”的粤语谐音)。此后,孙中山与西方人交往时,一般都用“孙逸仙”这个名字。
区凤墀长于文学,曾经在德国柏林大学担任汉语教授多年,归国回到广州后寄住在女婿尹文楷家,孙中山当时也住在那里。孙中山的“农学会宣言”即出自区凤墀的手笔,该宣言以改良农业、挽救中国贫弱为宗旨,载于1894年的广州《中西日报》。1895年兴中会起义失败的第二天,区凤墀也避居香港,很快又任港英政府华民政务司署华文总书记。1899年陈少白在香港创办革命报纸《中国日报》时,区凤墀也给与了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