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中会“四大寇”

寇,就是造反作乱者。所谓兴中会“四大寇”,是指兴中会时代(1894~1905年)的孙中山(1866~1925年)、陈少白(1869~1934年)、尤列(1866~1936年)、杨鹤龄(1868~1934年)四人的绰号,他们都是广东人。据孙中山说,他们四人那时“昕夕往还,所谈者莫不为革命之言论,所怀者莫不为革命之思想,所研究者莫不为革命之问题。四人相依甚密,非谈革命则无以为欢,数年如一日。故港澳间之戚友交游,皆呼予等为‘四大寇’。” 

杨鹤龄是广东香山翠亨村人,从籍贯上来说与孙中山是一个村的,但生于澳门,家世豪富,他的父亲据说是通过在潮汕一带 “卖猪仔”(搞苦力贸易)发家致富,后来还捐纳得了个“朝议大夫”的官衔,是翠亨村少有的基层富豪。作为“富二代”,杨鹤龄“性不羁,喜谐谑”,从1886年起,在广州就与孙中山经常谈论国事。杨鹤龄在香港歌赋街有一家商店,店名为“杨耀记”,曾经在店内独辟一楼,为友朋聚集谈话之所。1890年,孙中山到达香港后长期就居住在杨鹤龄那里。“杨耀记”成为实际上的革命联络点,在那里早期的革命党人经常举办秘密集会,交流革命思想,商议革命大计。1894年,为了支持孙中山所策划的武装起义,杨鹤龄变卖祖业,积极筹募经费。1895年,杨鹤龄在香港加入兴中会,1911年参加广州起义。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曾任总统府秘书。

陈少白是广东新会人,据说他从小就很聪慧,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的季叔陈梦南信奉基督教,经常从广州带回来不少西方读物送给他。所以陈少白从很早就开始了解世界大势,并决定不参加科举考试,他还是广州格致书院(岭南大学的前身)的第一期学生。在广州格致书院陈少白得到了区凤墀的赏识,区凤墀是广州传教士,还是孙中山的国文教师。1889年,当陈少白因事赴港时,第一次见到孙中山,二人一见如故。孙中山劝他改入医校,以便朝夕切磋,陈少白于是迁居香港,两人共同学习了两年。陈少白与孙中山不一样,他家境困难,身后没有有钱的大哥支柱,就只能半工半读,后来也就辍学了。1895年广州惠州起义失败之后,孙中山奔走海外,陈少白则留在香港主持《中国日报》,继续不遗余力宣传革命。

尤列是广东顺德人,自幼受教于当地的大儒,据说有“慨然有匡复之志”。1882年,17岁的尤列有了机会游学上海,后来再东渡至日本,游历长崎、神户等城市。1883年冬天,又游历高丽仁川。东亚各地一游,丰富了见识。回到上海之后,他偶然参与到了洪门的会议中,听到“反清复明”等感动处,便缴会费、行礼、宣誓、听训,正式加入洪门。1885年冬天,尤列入广州算学馆,留馆三年,与杨鹤龄同窗。当时孙中山广州博济医院学习医术,尤列的一位名叫尤裕堂的叔叔早年也是从博济医院毕业,并在顺德一带行医。有一天,尤裕堂带着侄子尤列到博济医院访友。途径十三行时,尤裕堂见到博济学生孙中山、郑士良、邓景晖等人因为买荔枝与卖水果的小贩发生争执,便向前劝解。经此契机,尤裕堂把尤列介绍给了几位校友,这就是为孙、尤二人纳交的开始。

四个人的结盟,是通过正式的宣誓仪式的。他们当时誓词为:

精诚宣誓,天地鉴容,驱除满人,实行大同。四人一心,复国是从,至死不渝,务求成功。此誓。

戊子年九月初五日

尤列,广东省顺德县人,乙丑正月十七日出生,二十四岁。

孙逸仙,广东省香山县人,丙寅十月初六日出生,二十三岁。

杨鹤龄,广东省香山县人,戊辰六月初十日出生,二十一岁。

陈少白,广东省新会县人,庚午七月十五日出生,十九岁。

就这样,四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他们点燃香烛,整肃衣冠,对天盟誓,成立了一个小团体。宣誓完毕后,四人又专门到照相馆去拍照留念,心情很是激动。

从誓词上来看,这个小团体的目的有三个“驱除满人、实行大同、复国”,什么是“大同”?四个年轻人自己也没太搞清楚,总之这个目标很高尚,很美好;“复国”是“复汉人之国”,其前提是“驱除满人”。

陆皓东是孙中山的同村好友,两人自小就很要好。1883年,孙中山在翠亨村破坏神像的事,就有陆皓东的参与。孙中山读大学时,陆皓东在上海电报局任报务员,但每次途径香港回广东老家,他都要找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四大寇”会面,“谈倾覆满清事,情义甚洽”。

以上四个人,都是广东人,有两个是孙中山的同村人,这便是孙中山最早的“革命”班底。另据薛君度统计,在早期革命组织兴中会中,有姓名可查的会员时286人,广东籍共271人,占94.75%。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