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慧生是四大名旦之一。他的成功,是穷骇子含辛茹苦、坚忍不拔、矢志不渝而终成事业的范例。人们常赞誉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其实,他的奋斗之路对很多人来说,有着更重要的借鉴意义。
荀慧生出生于河北省东光县(现为阜成县)一个制售线香的手工业之家,家近赤贫。1907年,他随父母到天津谋生,走投无路的荀父将他与兄慧荣一同卖予小桃红梆子戏班学戏。其兄不堪忍受打骂私自逃走,只剩慧生,后又被转卖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天启老艺人为私房徒弟,近似家奴,吃尽苦头,但他仍以巨大的耐力与毅力坚持每天练功。夏天穿棉袄,冬天穿单衣,头顶大碗,足履冰水,点香火头练转眼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苦功练出了硬本领,唱、念、做、打无一不精。1909年,荀慧生以白牡丹艺名随师在冀中、冀东一带农村市镇唱庙会和野台子戏。1910年随师进京,使他有机会接触一些戏曲名家。1913年荀慧生由于嗓音倒呛,由唱梆子改唱皮黄,1917年荀慧生17岁正式出师,1918年与刘鸿升、侯喜瑞、梅兰芳、程继先开始合作,演出《胭脂虎》、《霓虹关》等戏,又同杨小楼、余叔岩、王凤卿、高庆奎、朱桂芳等合作,并拜王瑶卿门下学习正工青衣。(图9宣武区山西街荀慧生故居)(图10宣武区前门西河沿215号裘盛戎)
从这时起,他步入京城戏曲界的主流。
1927年,北京报界举办京剧旦行评选,他与梅、尚、程一起被誉为四大名旦。
荀慧生一生的演出剧目有300多出,代表作《红娘》、《红楼二尤》、《杜十娘》、《荀灌娘》、《钗头凤》、《十三妹》、《玉堂春》、《金玉奴》、《得意缘》、《卓文君》等。
荀慧生崛起于清寒之家,一生奋斗,一生好雅,一生向善,但却未得善终。
1966年,“文革”开始了。家被查封,他被勒令去沙河劳动改造,年近七旬的老人,终于摔倒在郊区的冰天雪地中。
1968年12月26日,一代大师在一片空寂中离开人世,终年68岁,身旁没有一个亲人在场。
八年以后,1976年,另一名旦、荀慧生的挚友尚小云以几乎同样的遭遇在西安逝去,死前双目失明久矣。“四大名旦”的历史自此烟消云散。
从骡马市大街往北是以“棉花”打头的胡同,京剧艺人故居最多的地方,往南进果子巷不远,则可以寻访另四位大师的故居。他们是李万春、高庆奎、张君秋和奚啸伯。
果子巷里西侧第一条胡同就是李万春(1911——1985)故宅所在的北大吉巷。北大吉巷是骡马市大街路南果子巷里的一条非常僻静的胡同,平常少有人行。(图11北大吉巷22号李万春故宅)(图12李万春故宅门楼戗檐菊花砖雕)
李万春的故宅在胡同中部路南22号,朝街面是一个典型的南城式小门楼,虽小,但很讲究,每一个细部都经得起推敲。门框残留着黑漆,中槛之上的走马板上一个大“福”字,也是黑色,这都符合旧日的规矩。最耐看的是戗檐上的砖雕,刻有非常生动的菊花,很少见,论做工该算上品。我国旧称戏界为菊部,李宅门楼上的砖雕,看来有夫子自道的意思。门右戗檐雕有款识“菊有黄华”,语出《礼记》:“季秋之月,菊有黄华。”门左戗檐雕有印鉴,太高,无法看清,而临街房山最左边还有一个,款为“吟香馆”,真是雅极了!三幅菊花,不尽相同,想当初,该是有画稿的,而且可能出自名人,如为普通工匠,不会留款的。这所院子原先是余叔岩的房产,1924年,转让给万春的父亲李永利,李氏一家曾三代居此,“文革”中,李万春全家被“扫地出门”,自此,他们再未回到这所居住四十多年的宅院。
这所院子,我先后来过两次,第二次细细看了前院和后院的建筑,发现房子的建造者还是个思想趋新、主张个性的人。你看,前院这道门墙上的砖雕装饰有多精巧!图案又是多独特!从这儿穿过去,看其背面,又是另一种样子,让人不能不佩服设计者的匠心。
南房西侧可通跨院,先看廊上,又是精美的图案,住户告诉我,“文革”时曾用泥给这里盖上才躲过一劫。跨院绝对是值得一观的,我没想到,这里藏着这么“洋”的一个秘境,门、窗、墙垛,都是清末民初很是时兴的“圆明园式”,秀丽而雅致。
李万春是13岁时随其父搬进此院的。那一年,他应“斌庆社”之邀,从南方回到北京,在大栅栏三庆戏园,与师弟蓝月春合作表演《战马超》,一举成名,被誉为“童伶奇才”。万春是成名早的演员,1932年,他21岁时自组“永春社”,演出于京津沪之间。
他成名后自己组班,还搞过戏曲教育。40年代他办的鸣春社科班,地点就在北大吉巷19、21号的两个四合院内,培养了“鸣”、“春”两班100名学生,其中有不少一直活跃于京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