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明城墙(2)

火车券洞和信号房是我国铁路史上的两处重要遗存。1915年,为修建“京师环城铁路”,打通了靠近角楼的城墙并拆除了最后一座墩台,建成这个火车券洞。它高8.2米,宽9.2米,深7.4米,是按中国传统的拱券式门洞修建的。京师环城铁路于1916年1月1日通车,火车从东便门经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而抵达西直门。人们在明城墙遗址公园可以看到的火车券洞,是京师环城铁路的唯一遗存。

东便门信号房则是1901年由英国铁路工程师金达设计建造的,为当时京奉铁路(北京——沈阳)的第一座信号房。这座信号房为砖木结构,高约6米,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曾被作为民房使用,但绝大部分设施仍保留当年原貌。今年维修时,还发现旧时铁路道岔和枕木等。如今,人们可以在信号房北面墙下看到几段保留下来的老铁轨和枕木。(图4.京奉铁路(北京至沈阳)上第一座信号房)

北京城东南角楼是明城墙遗址最辉煌的终点,它作为北京内城东南转角处的箭楼,是目前全国唯一尚存的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楼建筑。北京城墙大拆除之前,内城角楼四座,外城角楼四座,共八座,是城墙拐角处的标志性城防建筑。仅余的这座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四年后竣工,至今已有560多年历史。这座角楼通高30米,设144个箭窗,是古代防御建筑,现在,它雄距东二环路边,仍显示着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成就。从马道拾级而上,你就能找到城上的感觉——宽阔的城墙、严密的垛口、古老的铁炮以及残损的旗杆石座,无不让你心生庄严。在角楼红漆大门的旁边,你还能找到当年八国联军留下的用刺刀刻在墙砖上的字迹。从大门进去,三个楼层巨大的檩架明明白白地展现在头顶,让你震惊。不走进城楼里,你感受不到我们古人在造城上所显示出来的智慧、力量与伟大。

像一个戍城的战士,你沿着木梯走上去吧,去抚摸那涂着红漆的木檩,体会伟岸;去站在窗户前向远方眺望,体会庄严;去呼吸古楼里来自亘古的气息,体会神圣;去仰望黑洞洞的楼顶,体会深邃。

站在那儿,你没法不爱它,没法不欣赏它,没法不保卫它。

你会觉得,它是你的,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

老城墙从西到东,移步换景,处处可观,这里静静地保存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智慧和我们的坚强。它是北京古城建城史的见证,写满了我们的沧桑。(图5老城墙墩台)

古都屈辱的铁证

老城墙遗址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铁证。“庚子事变”时日俄等国侵华军队的施暴罪证至今还遗留在角楼上。

1900年7月20日,八国联军从大沽登陆,尽毁天津城池之后进攻北京,由日本、俄国侵略军攻打东便门和内城东南角楼。清朝蓝旗军负责守卫这里,与侵略军展开一场恶战,俄国侵略军久攻不下,死伤极大,只是联军攻破东直门和朝阳门后从北面赶来增援,角楼腹背受敌,才最终陷于敌手。从8月13日晚上开始,战斗进行了一夜一日,守卫角楼的官兵用生命和鲜血顽强抵抗,使这里成为敌人在北京最后攻占的一处防地。

敌人攻占角楼后,用刺刀在楼上的城砖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成为擦不掉的历史罪证。角楼上至今还可看到被侵略军的炮火击残的前檐檩和尚未炸开的炮弹,那根后来在维修角楼时替换下来的木檩,成为这里现在的一件展品,它粗大的身躯上布满了铅弹攒击的洞眼,枪弹之密集,令人震惊。

又是一百年过去了,这里已由防御工事变成一个独特的公园。它是美丽的,又是残损的,漫步在这里,满眼苍茫古意,一株株古槐与城墙不弃不离,相依相守,给你从古到今的感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