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布胡同:文脉相承的最古老社区(2)

这座牌坊于1903年建成。它立在紫禁城之侧的商业繁华地带,汉白玉石坊上,用拉丁、德、汉文字刻有光绪皇帝“惋惜凶事”的圣旨。

这道屈辱之门直到1918年才有了改变。那一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消息传来,作为战胜方协约国成员的中国民众,首先想到的就是“克林德碑”。北京市民群起欲捣毁其门,法国政府居间调停,最终将牌坊移至中山公园,改坊名为“公理战胜”。1952年,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友好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将“公理战胜”坊改为“保卫和平”坊。(图5中山公园大门内的石牌坊)

西总布胡同里有不少好房子,“深巷斜辉静,闲门高柳疏”,路人只可从那些巍峨的门楼想象其中深藏的美景。

西总布胡同27号,曾是清末朝廷重臣李鸿章祠堂,这是清朝皇帝“恩准”在京建造的唯一一座汉人官吏公祠。原规模极大,纵跨两条胡同,后墙一直占到外交部街,近年拆除,现尚存的一段红墙。

北总布胡同与“五四”相连

东总布胡同北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胡同,现在叫“北总布胡同”,也很出名。1919年5月4日,3000名爱国学生在天安门集会,要求取消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惩办卖国贼。愤怒的学生当天下午来到外交次长曹汝霖在赵家楼的宅前,火烧曹宅,并痛打躲藏在这里的驻日公使章宗祥。这一过程,后来被人们称为“火烧赵家楼”。对中国现代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五四运动”,自此揭开序幕。赵家楼现在也没了,取代它的是一座粉色的中型楼房,某部招待所。楼外的墙上镶嵌了一块黑色大理石,上镌纪念“火烧赵家楼”的文字。

北总布胡同北端路东,有一处大宅门,院门为双层覆顶,既不像民宅,又不像衙署,乃是民国时美国大亨洛克菲勒为其父母所盖的宅子,材料则是建协和医院的余料。日军侵华时,此院被一日酋占用,抗战胜利后收归国有,为国民党军调部驻地,后又归国民党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居住。1949年以后,成为某单位宿舍。现在,从北面新开的马路上就能看到院内花木扶疏,亭台隽雅。(图6洛克菲勒旧宅)

北总布胡同32号曾是艺界群贤毕至之所,它是民国时北平国立艺专的旧址,这里曾经影响了整个中国画界,许多现代绘画名家从这里走出。(图7东总布胡同路南乐氏三宅之一)当年,齐白石到这儿来讲课,徐悲鸿校长亲自迎接老人到教室授课。后来这里是中国出版总署机关,胡愈之、叶圣陶每天来此上班。再后来成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社址,近年拆除旧房,盖了新楼。

享有盛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音的故居是北平艺专北边的一所大院,那是另一个文翰汇聚的地方。

2003年,东总布胡同东部开始拆迁,这之前,已有几所大院已经被新楼取代。闹过“非典”后,一入秋,街南几座院子就陆续进入拆房状态,贡院东街则是尽行拆除。一街好房,悉数灰飞烟灭。

最可惜的是乐氏三宅。东总布胡同路南贡院东街把口处院落,是同仁堂乐家三少爷之一宅院,其院门殊为独特,为精细贴山门楼,贡院东街内另有一门,已非原状。该院曾作为苏联塔斯社办公地。贡院东街路西有乐家另一宅院,正房与厢房之间不留天井而直接衔接,这在北京老房中很少见。此外,厢房南端还采用了庑殿顶,非常美观。再往南一些,贡院头条东口有乐家第三个宅子,为某机关占用,前院有所改动,后院则基本保留原有格局。那天,机关留守人很热情地让我慢慢欣赏了这一极其少见的把六角攒脊连堂。一个字:美!

东边紧临的南牌坊胡同也在拆了,与东总布胡同衔接处,一座极大的礼堂样子的房子轰然倒下,扬起半空尘烟。(图8、9贡院乐氏三宅之二及之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