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车院及场院
丁村人以经商为主,但经商不弃农,有了粮食心里才踏实,而且,在他们经营的货物中,粮食是重要的品种之一。有一首著名的山西民歌唱道:“汾河流水哗啦啦,阳春三月开杏花,待到五月杏儿熟,大麦小麦又扬花……”汾河有这样优越的种植条件,不费很大力气就可以得到不错的收成,为此丁氏家族始终采用农、商并举的方针,从不偏废。
不论农耕还是经商,对牲口、车辆的需求都很大,每家都养牲口购置大车,多的往往蓄养五六头、十几头牲口,制备一两架大车,少的也会有两三头牲口。这么多的牲口、车辆,需要建大车院。大车院属公共院落,是大家族共同使用的,如南院丁殿清一脉,在住宅群的西侧有大车院,占地约500平方米。据老人回忆,这里最多时曾有十几头牲口、两辆大车、一辆轿车。为了牲口、车马行动起来方便,院子十分宽敞,可套车、装卸货物。大车院内房子的建造比较随意,可三边建房,也可只两边有房,另两边为围墙。南院的大车院有南房、西房及北房,大门朝北。南房和北房均有阁楼,与住宅中的厢房做法相同,但质量较简陋。停马车有马车房,轿车有轿车房,剩下的房间存放草料兼作厨房,阁楼为伙计们居住。车房及草料库大都敞开不设门,西侧有5间进深不大的砖房是牲口棚,里面有料槽,料槽长约2米,用一整块石料凿成,外侧刻着精致的薄浮雕,有缠枝莲之类的图案,寄托着主人对骡马的珍爱之情。晚间牲口全部进到棚里,白天牲口不干活时,就拴在院内,为此院内有许多石质拴马桩。南院里将拴马桩排成3排(现在已毁),说明当年牲口的确很多。
因要走车,大车院的大门造得很宽大,宽有2~3米,高也近3米,门板十分厚重。
有些小户,牲口一头、车一辆,又没有轿车,便将大车院与场院合二为一。
场院是专门用来打场、晾粮食的院子,家族共用,虽分家而不分场院,打场、晾谷同用一处场院。为便于粮食收割运输,场院紧靠大车院而建,有三合院的,也有两边建房的院,主要看地段的情况而定。还要将场院辗压平整用来打谷。砖房建成上下两层,下层房内有加工粮食的各种设施,如碾房、磨房、舂臼、风轮,并有供佣工、伙计住宿的房间及伙计们使用的厨房;上层阁楼作为粮仓。
丁村有些大户经商在外,家中购置不少土地,自己没有力量去耕种,只好把部分土地租给别人种,自己收租,每年的收租地点就在场院内。剩下一部分地请长工和短工来做,长工、短工们就住在场院里。管理场院的人称“伙头”,“伙头”主要管理长工、短工,负责派活计、供吃喝、收租谷,以及主人家中用粮和粮食的安全保管等。
没有专门场院的小户人家,大多建一座专供打谷晾谷子的房子,称为“场屋”。“场屋”通常单层三开间,也有五开间的,如一座敞开的大棚子。也有的只在前檐敞开,后檐用砖墙封实。每年收获期难免有阴雨,有了场屋,打场就少受风雨的影响。场屋单层,但很高,一般到屋檐约有7米多,梁架十分简陋空透,成为储存麦秸、谷草的最好地方。经济实力差的人家,就两三家共同合力建一座大的场屋,秋收时轮流使用,这种风俗延承至今。
大车院、场院都是丁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对大车院及场院的建造虽没有住宅中的厅房那样讲究,但仍十分重视。大车院、场院建成高门大户,十分壮观,许多大车院的门楼达7~8米高,仅上圆下方的大门洞就有近4米高。大门上方还题写着十分典雅的门额,如“庆丰园”、“无逸所”、“司牧”、“萃宝”等,即使人们来到大车院和场院,也不会有粗俗的感觉,反而增强了对农耕的崇敬,对丰收的喜悦。
大车院、场院是农业生产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场所。不论牲口,如牛、马、骡子,还是碾、磨、臼等农业器具均有保护神。每年春节,为了一年风调雨顺,人们要向大车院、场院中的各类神明进香。大门、车库、轿库、牲口棚、碾房、磨房、粮仓等均贴了红对联、红吉方,祈求来年丰收吉祥、平安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