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部分的组成与使用(2)

为了保佑宅子的平安,在厅房内的西靠山墙或后檐墙处还有另一条案,上置木架或神楼,供奉着“天地爷”的牌位,每年祭祖之后,还要举行祭祀“天地”的仪式。供桌上贴着红符,上写“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号。供桌下松柏枝一盆,盘香一盘,拜祭时将柏枝和盘香点燃,五天内不得熄灭,以使天上地下能够充分沟通。

家族中的重要礼仪活动也在厅房里举行。如结婚要在这里举行拜堂仪式,先拜天地,再拜祖先,后拜公婆,还要拜会亲朋好友。此时的厅房装饰成花堂,贴上红对联,太师壁上贴红底金色的双“喜”字。拜祭之后举办婚宴,重要的宾客请到厅房内就坐,普通客人则在院中摆席招待。

如逢丧葬之事,请僧道做道场,灵堂就设在厅房里。厅房内停棺木,男左女右,棺木头朝南。安葬要择日,要选穴,有时因家主在外,棺木就要在厅房中长期停放。据现住在中院14号院的丁星垣老人(1928年生)回忆,他小时候家里成年男人都外出经商,家里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老人过世,外面人很难全部及时赶回来,就将棺木用石灰封实,停放在厅房内,等待家里主要人员凑齐再行安葬仪式——出殡。由于一两年中家里陆续有人去世,厅房中同时停放两三口封好待葬的棺木,到了夏季天热时,棺木中流出黄水,发出恶臭。除了待葬的棺木,平时家里老人的寿木做好后也都摆在厅房的两次间,放多了就一个个叠摞起来,棺木漆成黑色,阴森森的,小孩子白天都不敢进去。

老人的寿辰是一家子的节日。晋南民俗,老人五十岁后,每年过“散生日”,在家里自行祝贺。逢十之岁,六十岁年满花甲,七十岁年届古稀,称为“整寿”、“大寿”,亲朋好友均要前来庆贺,主家摆宴相迎,共祝老人福寿绵长。祝寿对寿星本人来说十分光彩体面,而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借老人祝寿,家族团聚改善生活,孩子们、媳妇们每人还可得到一个红包。寿宴实际是对“寿星”一生辛劳的肯定,为办一次寿宴,有的家庭要准备一两年,但对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祝寿是他们的一大负担。旧时丁村就有不少逃寿的,或干脆宣布不祝寿,一方面表示谦虚,另一方面以免日后债务累累。

丁星垣老人讲,他们住的大院内,也为老祖办过寿宴,当时厅房里的柱子上、门框上都贴满了贺联,内容除了有祝福的,还有召唤长年在外经商的家人回来尽孝的,如:“休辞客路三千远;须念人生七十稀。”厅里厅外张灯结彩,案桌上摆满如小山似的寿饼、寿糕、寿桃及各种水果,厅的一侧有乐手敲打吹奏,一派喜庆热烈的气氛。祝寿时老寿星坐在厅房内的太师椅上,一只手扶膝,一只手扶拐杖,等待众儿孙及亲朋一一前来拜寿。碰到孩子来磕头祝寿,老祖还要赏给红包,一派热闹气氛。吃寿宴时,老寿星坐在厅房内正中一桌,人们陆续前来敬酒。晚间还请戏班子来家演戏,戏台就利用正对厅房的二门楼,将屏门卸下挡在后面就是戏台了。寿星因对家族的特殊贡献而被儿孙后代怀念,有的家庭至今保存着老祖祝寿时的寿匾及寿屏,如现14号院厅房内仍挂有清乾隆辛卯(1771年)冬月敬村韩则汉赠丁星垣老祖的“世敦孝友”匾。

除了过阳寿,有钱的还过冥寿,实际上是为了纪念对家族有功的人。如丁村南院丁殿清在清中期经商发达起来,逐渐超过了北院和中院的经济实力,在道光年间开始筹建南院住宅群,由于劳累过度,工程进行中丁殿清就过世了。宅院建成后不久,值丁殿清50岁冥诞,为纪念他,特在南院举办了祝冥寿活动。规模很大,十分排场,住宅群中的几个院落全部都摆满了宴席。在归丁殿清住的院内,厅房里摆着他的手杖及帽子。朋友们送来了祝寿匾,厅房檐下挂起“蓬岛长春”匾,西厢房檐下挂起“厚德雅怀”匾。如果丁殿清活着,他理应住在东厢房,于是东厢房檐下挂起由丁殿清同窗学友柴松筠撰写的冥寿匾,匾中记述了丁殿清生前经营有道、教子有方、不废耕读及孝悌亲睦的美德。

祝冥寿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先祖丁殿清,二来说明此时丁氏南院房派的经济实力已相当雄厚。

■客房院

一般四合院不分主人房、待客房,平时家里来了客人,哪间空闲就住哪间。但在讲究的住宅群中,几代同财共居,往往有专门的客房院。客房院建在住宅的前院内,有“三间两室楼阁式”的房子,与厢房的房子相近。“中院”现11号院的前院,大门朝北,进入大门是一个南北长约40余米、宽只有4米的狭长的前院,院子西侧是主宅院,客房沿院子东墙而建,共有五开间。后来紧靠客房东侧建起观景楼住宅,客房中的一间改为通向观景楼的辅助门,剩余的四间客房,一间为护院的伙计住,一间存放杂物,还有两间做客房。客房两间通敞,有火炕和灶台,还放置些木家具,如八仙桌、太师椅、茶几、木柜等。客房通常还备有烤火炉,为冬季不愿上炕或短暂停留的客人取暖用。

丁村也有较为讲究的客房,如“南院”17号院的客房院,位于主宅的东侧,大门朝东。进入大门,是一座非常华丽的木牌楼,牌楼的东侧建有三开间上下两层的客房。客房有前廊,前檐柱从一层直通到二层,一层当心间为木槅扇门,两次间做槛窗,下层住人,上层储藏。前檐枋上布满繁复的雕饰,就连台阶、台明、柱础上也有丰富的雕饰。17号院的客房平日由伙计照看打扫,客人来了就在这里就坐、休息、吃饭或住宿,舒适且十分体面。

通常有客人到家,不进主人住的院里,而是在客房院内等候,客人与主人商洽各种事情则在客房中进行,只有很熟识的客人才会被请到主人居住的房间内洽商事宜,但如果客人留宿,依旧住客房院的客房内。

■书房院

为了给子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丁村每一个家族住宅群中都建专门的书房院,在西北区的“大门里”9号院也有书房院。清乾隆《丁氏宗谱》残页载:“余支旧有老院四所,书院一处,前后左右相连,俱系卿祖置。翰卿祖生高祖辈兄弟四人,析居时各授全院一所,卿祖与老祖妣二人独居书院,以终余年。”书院的位置在建筑群中较宁静的地方,如南院,在住宅群主入口的外侧独辟一小院作书房院。西头“大门里”11号院,在前院的客房院边辟一院读书。也有的就利用客房院。而北院的书房院则是十分讲究的单幢的三合院。

建在住宅边上的小书房,一般不太讲究,三开间单层的房子,三间通敞。中间开门,次间开窗,进深仅有2.5~3米。没有厢房和其他房间,前面围一小院,有独立的大门出入,不与其他院落相通。书房内东侧次间盘有火炕和灶台,西边靠山墙放置八仙桌,供文昌帝君的牌位。冬季孩子们读书多在炕上,既暖和,光线又好。夏季房内通畅,前面又有小院,十分凉爽。

北院的4号院是独立建造的书房院,内有厅房、厢房。厅房当心间后墙正中供祖先牌位,左右次间可供读书之用。冬季厅房内寒冷,就改在空闲的厢房内大炕上读书,本宅主人及教书先生都住在书房院的厢房里。

■厨房院

通常没有分家的家族,如中院和南院,都有专门的厨房院。厨房院也是四合院,但比普通的四合院要小,建筑规格等级较低,四面房子均按照一般厢房的“三间两室阁楼式”做法建造。厨房集中在一个院内,做饭方便,有利于家族中统一管理。过去一些人家雇佣的厨师和家务杂工,多住在厨房院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