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造就我们的生活(2)

如果我们对比古埃及为工人设计的集合住宅和信息时代可操纵所有设备的现代智能公寓的平面结构,就会惊讶于两者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我从不怀疑如果能研究朝鲜时代儒生们所居住的房子的平面,就能做出使我们现时代生活更加润泽的现代住宅。这意味着技术的进步与我们生活的进步并不成正比。反而我们的生活经常发生退步,今天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家庭与社会的纷争和矛盾等诸多病理现象就证明这一切。技术不同于建筑,它只是将我们生活的系统变得更加便利和稳健的手段,是最基本的概念。

其实并不存在“建筑艺术”这一说法。在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叫亨德尔特·比瑟的画家曾设计了一栋公寓并成为议论的话题,建成十几年后的今天依然引来很多观光客人,但是它是否真的具有作为建筑的意义?被称作艺术作品的这个建筑物可能从艺术角度来讲是有意义的,但是从建筑角度来看它却是不值一提的。因为它没有为集合住宅的居民提供任何特别的提案,住宅的内部结构也没有表现出建筑师本人对于生活的组织。它只是在与周边住宅几乎类似的形式上用各种混乱的色彩装饰了外墙面,因此吸引了人们的视线。这些装饰和色彩并没能给住在其中的居民提供新的生活系统,装饰墙面只是成为城市里的宣传画,使暗淡的维也纳街道变得华丽。这并不是建筑。

建筑的外形是包含内部生存系统的状态,所以其外观和外形最好直接反映内在的系统。在今天,建筑作为环境的意义大于其作为单体的意义,它的外观是次要的,是从属于平面组织的附属而已。但是至今还有不计其数的例子是将立面作为建筑的目标,将建筑作为象征和符号,甚至错误地将建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在这类建筑里几乎不可能产生美好的生活。

可笑的是由基于技术和艺术的各类错误观点所组成的教育制度,在成功培养出正确的建筑师这件事情上,从来都是以失败告终的。现在也开始产生一些建筑大学,但在两三年前还多数是从属于工科大学和艺术大学。在工科大学的专业设置里放入建筑或在艺术大学里勉强塞入建筑学,作为学徒或艺术家来提升其素质培养成正确的建筑师,这只能是妄想。

如果一定要将建筑放入其他学科,则人文学比较接近。因为人文学科的想象力和逻辑能力,对于历史的洞察力,还有对事物的思考能力,这些正是必须在对邻里生活的热爱和尊敬中工作的建筑师不可或缺的工具。

那究竟如何做好的建筑?我对此有三个原则: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