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造就我们的生活(1)

那么,建筑究竟是什么?在这里转载几年前我在《美术文化》月刊发表的部分文章,以做解答,一部分会与本书中的内容有重复,望能谅解。

我相信建筑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常说的夫妻相,也是因为夫妻在同一空间内度过漫长的岁月,受到了这个空间的支配,因此逐渐改变彼此的习惯,最终连长相也变得相似的结果。修道者寻找小而简朴的空间也是希望受到空间的控制。温斯顿·丘吉尔曾在1960年会见《时代周刊》的记者时就说过这样的话,“We shape our buildings; thereafter they shape us.”意思是“我们虽然在营造建筑,但建筑也会重新塑造我们”。换句话说,好的建筑将塑造好的生活,坏的建筑只能塑造坏的生活。当然,好与坏不在于它的华丽或是俭朴。倒是华丽建筑中的生活十之八九会失去生活的真实而变得虚假,而简朴的建筑中容易滋生出正直而真实的心性。虽然建筑的效果并不是直接的,我们对它的感受也是相对滞后的,但建筑确实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并且对我们的人格产生绝对性的影响,所以建筑对于我们实在是太重要了。那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好建筑?并且建筑到底是什么?

日本人所造的“建筑”这个词并不能确切地用来说明建筑,它只是强调了“盖”与“砌”的物理运动,并不能说明支配我们生活的建筑的奥妙之处。英文中的“architecture”比“建筑”一词略好:词源“arch”表示第一或是大的意义;“tect”为希腊语,表示技术或学问意思。这个单词直译出来就是“元学”或是“大的技术”。建筑若不是如此博大而重要,怎能用这个词来表达?甚至在基督教中表明天主的单词,是在建筑前面加上了一个定冠词,即“The Architect”,这在英文《圣经》里是有记载的,可见建筑这一职业的重要性。用这个词来强调建筑的重要性是再合适不过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建筑的本质。

在我们的语言中曾经有比建筑更好的词,就是“营造”这个汉语词汇。用我们的语言来解释的话,它具有“做出”的意思。是的,房子不是盖起来的,而是做出来,就像做饭、做农活儿、做诗一样。什么是做?就是利用材料通过想法、意愿和心智来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与单纯的物理运动的结果相比,其方法和过程是不同的,从根本上讲是思想的不同。

如果不是物理行为的话,造房子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先推想在房间里可发生的行为,决定收容其行为的空间,来预测使用人数,再决定大小,之后规定顺序,重新组织起来就构成平面图。在这平面里生活的我们不管喜欢不喜欢,都要学习和适应其平面组织的规律。厕所作为解决生理现象的空间,以前被认为是不干净的地方,放在房子后面,叫“后间”,但现在的住宅平面上被放在中心位置,名字也变成“卫生间”。虽是同样功能,利用平面图上所处的空间,我们已含糊其名字,变得适应了。

这种平面图不是看,准确地说叫“读平面图”,因为平面图不光视为由线条形成的一个图,而是要读出其中建筑师的想法,才能理解平面图中的生活组织。建筑师的图,他的价值在于是否表现出他的思维。因擅长绘画而做建筑的话,绘画只能妨碍他的思考过程,浑浊浓度。换句话说,将建筑师思维的记录,用普通语言来表示的,就是建筑师的图。因此,建筑师应擅长绘画是没有理由的,他只要把自己的想法就像写文章一样,用规定的符号和线条记录下来就是了。某种意义上说,他所需要的是文化素质,并不是艺术技巧。就是创造生活的系统,即创造生活的方式,这才是我所指的建筑。

将建筑分为工学或是艺术的一部分,我认为是不对的,这只是误解了建筑所具有的某一小部分属性。当然,技术是建筑中重要的部分。事实上进入20世纪,在无限发展的技术时代,对于技术的表现也曾是建筑的重要目标,而且我们的生活通过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改变。技术常常以发展和进步为目标,问题是我们在技术发达的建筑中是否更加幸福,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