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特迪斯尼的传奇人生(3)

第三落:严重的经营危机

新制片厂的使用并没有马上给沃尔特带来好运,制片厂引以为豪的“爱丽丝”系列电影很快就风光不再。随后,在发行商的牵线搭桥下,迪斯尼公司开始间接为环球制片厂制作幸运兔子奥斯瓦德(Oswald the Lucky Rabbit)系列动画片。在沃尔特与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第一部兔子系列电影《有轨电车的风波》于1927年初问世。这部电影受到了广泛好评,观众很喜欢奥斯瓦德,环球公司和发行商都获得了巨额利润。可是,影片的成功并没有给迪斯尼公司带来丰厚利润,相反却提高了公司的经营风险。奥斯瓦德的纽约发行商开始注意到迪斯尼公司的发展潜力,并暗中实施兼并收购计划。1928年2月,当沃尔特亲赴纽约与发行商洽谈续约问题时,他被告知要接受苛刻的条款,否则发行商将自行雇佣迪斯尼公司员工以实现强行接管。无奈之下,沃尔特只好接受条款以挽救制片厂。在被兼并收购阴影的笼罩下,迪斯尼公司员工开始分化,整个公司经营陷入困境。

第三起:米奇的横空出世

当沃尔特为公司面临被收购的境地而备感苦恼时,他的哥哥罗伊提出实施新产品开发策略,通过创造新动画角色为公司开拓收入来源。从纽约返回好莱坞途中,沃尔特针对哥哥的建议开始构思新角色的形象,当到达好莱坞时,他对新角色已经有了初步概念。沃尔特构思中的动画角色是一只老鼠,他是受到一只经常出没在欢笑动画片公司办公室的真老鼠的启发而想象出来的,沃尔特的妻子莉莲将它取名为“米奇”(Mickey)。回到公司后,沃尔特与乌布共同设计米奇。他们利用“角色设计表”画出两人的想法,并对沃尔特设计的草图进行修改。最后,乌布拿出一张他设计的“幸运兔子奥斯瓦德”草图,在沃尔特的监督下,用钢笔猛画了几下,把耳朵改短了,眼睛画圆了,就这样把奥斯瓦德变成了米奇,米老鼠从此诞生了。

虽然米奇诞生至今已有78年,但对于米奇的“生父”问题至今仍有争论。多数人知道的米老鼠诞生过程是沃尔特在回好莱坞的火车上“想到”或“梦到”米奇,并最终创作出米老鼠,成为“米老鼠之父”。但以乌布儿子戴夫伊沃克斯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则认为米奇并不完全是沃尔特画出来的,乌布也是创造者之一。从前述的内容可以知道,乌布一直是沃尔特的得力助手,在两人合作的期间乌布绘制了大部分的动画,他的绘画技术甚至在沃尔特之上。虽然沃尔特也有很高的艺术才能,但他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创意方面,所以我们可以推知,米奇应该是由沃尔特创意构思,由乌布设计成型的,它是两人合作的结晶。《迪斯尼的档案》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一观点,它承认米奇是乌布创造的,只是乌布创作时沃尔特在旁边监督;而沃尔特则在米老鼠出现20年后首次公开承认自己从未真正“画”过米奇。至于后来人们一直认为沃尔特是米奇的唯一“生父”,主要是因为沃尔特坚持自己是公司的创始人,公司创作的动画人物都是他的“孩子”,从而导致在宣传方面有意将所有功劳都归于他,造成沃尔特是“米老鼠之父”的假象。

米老鼠创作成型后,制片厂(当时已更名为沃尔特迪斯尼制片厂(Walt Disney Productions))马上为其安排拍摄《飞机迷》(Plane Crazy)和《骑马疾驰的高卓人》(The Gallopin’ Gaucho)两部短片。虽然这两部影片没有引起轰动,但反响都不错。此时的沃尔特对电影业经营已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他在设计米奇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把奥斯瓦德轻而易举地“偷”回来的过程,这使他学到了电影业的经营方式,让他摆脱创业阶段的稚嫩,并向事业的另一阶段发展。

三、经营的四次跨越

第一次跨越:米奇的一夜成名

为米奇拍摄两部短片后,沃尔特开始计划制作另一部短片《威利号汽船》(Steamboat Willie)。20世纪20年代末的好莱坞电影业正面临着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的变革。沃尔特在观看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后,深信有声电影的光明未来,果断决定在新片中进行技术革新,给影片配乐。为了寻找适用的录音系统,沃尔特走访多个城市,比较了几种录音系统,并最终决定采用纽约发行商帕特鲍尔斯(Pat Powers)研究的录音技 术,由两公司共同合作拍摄《威利号汽船》。影片最后通过配合使用管弦乐曲以及利用一些不同的声音效果来完成录音(米奇老鼠的会话配音直到1947年才出现)。1928年11月18日,《威利号汽船》在侨民影剧院作为有声故事片《打群架》的开场短片首次正式公开放映。放映结果出人意料,《威利号汽船》“喧宾夺主”一夜成名。从影片开头米老鼠吹口哨开始,观众就被那只小老鼠有趣的声音吸引得着了迷,热烈地为它的“表演”大声叫好。第二天,《剧艺报》周刊、《电影放映者先驱》和《纽约时报》都发表了对《威利号汽船》的热烈好评,认为影片“有独创性”而且非常“有趣”。《威利号汽船》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使沃尔特一鸣惊人,他成为了第一个发行有商业价值的有声动画片的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