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杨玄感:一个只凭感觉造反的人(3)

杨玄感和李密的看法恰恰相反,他认为李密的下策才是真正的上策。他的理解是:当今文武百官的家属大部分都在洛阳,如果攻下东都,就可以瓦解扰乱百官们的心。他还认为,如果部队经过城池却不攻取,那怎能显示出自己军队的威风呢?

唉,这样一个不想着全局,时刻都想着面子的人怎么可能走出很远?如果这样鼠目寸光的人都能造反成功,那造反就跟造假的技术含量差不多了。

后人都说杨玄感之所以兵败是因为他没有采纳李密的上策和中策。我觉得根本无关策略,而是双方人才、武器、军队等硬件实力悬殊太大。

下面来仔细分析一下杨玄感鄙弃的前两个选项。第一项直插北京。思路不错。当时杨广的军队正在辽东和高丽人拼刺刀,南面是一望无际的渤海,北方是虎视眈眈的胡骑,只有西向是安全畅通的。如果杨玄感拿下临渝关,就等于把在全线作战的隋军回家之路完全堵死。这种情况如果让高丽人知道了,他们肯定会纵兵西进,对隋军进行夹击,果真如此的话,杨广铁定惨败。

问题是做的总比想的难。大家可以翻下地图,从黎阳到临渝关(今秦皇岛)必须纵穿河北和北京全境,期间郡县密布,且不说以当时杨玄感一万杂牌军的战斗力能否到达临渝关,即便是侥幸到了目的地,易守难攻的临渝关就那么不堪一击吗?

第二项挥师直取长安。这条看上去很美,但太没谱了。长安是隋大本营,城坚墙厚粮多,当时驻守的是杨广的孙子代王杨侑和刑部尚书卫文升。卫文升这个人虽然带兵打仗和打麻将的水平一样臭,但长安城里有好几万军队,如果和攻城者打不需要高智商的消耗战,那情形就不一样了,一个连河内小郡都撼不动的装备简陋的队伍怎么可能打得下一个大国的首都?虽说蛇能吞象,但前提一定是千年老蛇,一定是百日小象,而彼时情形则正好倒了个个。

杨玄感的军事冒险生涯开始了。

他将八千人的武装分成三队。弟弟杨玄挺率领一千精兵为前锋,向西攻取河内郡(今河南沁阳)。自己率领三千余人紧随其后。另一个弟弟积善率兵三千从偃师沿洛水向西推进。三支队伍的目标高度统一:直捣东都洛阳。

要命的是先前跑回去的那个唐祎就是河内郡的主簿(太守手下的六品小官)。这里早已是守备森严,杨玄挺无法攻下城池,只好绕开河内,越过邙山向南,迂回向洛阳移动。攻不下城是正常,要攻下来了反而不正常。因为这支军队太穷了,穷得简直就剩一屁股带两胯,没有杀伤弓箭,没有护身甲胄,没有攻城器械,有的只是一人捏着一把破单刀。仅靠单刀怎么去攻城,难不成一千人都撅着屁股去吭哧吭哧地挖人城墙角?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这些造反派虽然没有霸气但好歹有点运气。没有枪,没有刀,有人帮他们造。帮他们造好武器又免费快递过来的“活雷锋”来了。

得知两路军队攻向洛阳后,当时洛阳的最高长官,杨广的另一个孙子越王杨侗也派出了两路军队进行反包围:河南令达奚善意率五千兵马引击杨积善,将作监裴弘策率八千人接战杨玄挺。

瞧这两部队首长的名字还真有缘分呢,一个叫达奚善意,一个叫杨积善,两善人。这个达奚善意确实比较“善”,他一看才渡过洛水杨积善来者不善,五千人马和对方刚一接触就一哄而散。于是,“铠仗皆为积善所取”。这哪叫打仗啊,纯粹是给杨玄感扶贫帮困送温暖来的。

再看看建设部长裴弘策这边的战况。这场战打得跟演小品话剧似的。

裴部长在白司马坂和杨玄挺干了一仗,结果落荒而走,一大半人丢弃了兵器铠仗。杨玄挺亦也不追赶,只管拾捡他们扔下的物质装备。裴部长跑了三四里地,想想心里不服气,又收编散兵,重新摆开决战阵式;过了一会,杨玄挺的部队慢慢晃过来。令人不解的是,他们好像没看见对方军队似的,不但不进攻,反而个个一屁股坐在地上吹起牛来,你说你家母牛怀孕了,他说他家公猪发情了,把裴部长头都搞大了。就在这边不知所以的时候,那边突然发起了攻击,裴军不敌,掉头又退。就这样猫捉老鼠似的打了五战。最后,裴弘策只带着剩下的十余人跑回洛阳,其余全部投降了杨玄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