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问强

【原文】 

子路①问强②。子曰:“南方之强与③?北方之强与?抑④而⑤强与?宽柔⑥以教,不报⑦无道⑧,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⑨,死而不厌⑩,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注释】 

① 子路:名仲由,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好勇。

② 强:刚强,坚强。

③ 与:疑问语气词。

④ 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

⑤ 而:代词,你。

⑥ 宽柔:宽厚、温柔。

⑦ 报:报复。

⑧ 无道:不讲道理。

⑨ 衽金革:睡卧在兵戈甲胄上。衽:读作认,rèn,卧席,此处用作动词。金:指铁制的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

⑩ 死而不厌:死而不悔的意思。厌:厌恶、后悔。

   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流:随波逐流。

   强哉矫:赞许之辞,坚强的样子,含有“卓然出众”的意思。

   中立而倚:立于正道,不偏不倚。

   有道: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不变塞:郑玄认为“塞”作“实”讲,虽富贵但不改变其实质。朱熹认为“塞”作“不通”讲,虽已富贵但不改变穷困时候的操守、志向。

   国无道,至死不变:天下无道的时候,坚守自己的操守,虽死不变。

【译文】 

子路问“强”的意思。孔子说:“你要问的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自己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尽管别人对自己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就具有这样的强的品质。用兵器甲盾当枕席,即使战死,也毫无惧怕、后悔之意,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的品质。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对人和蔼可亲而又不随波逐流,才是真正的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才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政治清平的时候,虽富贵,也不改变穷困时候的操守和志向,才是真正的强啊!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能够坚持操守,宁死不变,才是真正的强啊!”

【品评】 

本章以“强”为例,说明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强大”这种情况,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标准,不仅身体力行的“强大”表现不同,而且也揭示了人们对于“强大”理解上的困难。尽管南方之强、北方之强都是强,但在孔子看来,这些都不是“强”的真正意义。“强”的真正意义,应该从道德的角度来界定。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好勇。当他听说孔子赞美颜回能择“中庸”而说子路好“强”的时候,就问孔子“强”中是否也兼有中庸?什么样的“强”才算是真正的“强”?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他:你问的究竟是哪一种强?并以北方之强、南方之强、子路之强三者提醒子路思考。孔子教育人,善于采用启发式教学。在子路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他又循循善诱,分析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的特点与精神,最后再点出君子奉行的“强” 应该是“和而不流”。孔颖达认为:“不为南北之强,故性行和合而不流移,心行强哉,形貌矫然。”朱熹也认为:“此四者,汝之所当强也。……国有道,不变未达之所守;国无道,不变平生之所守也。此则所谓中庸之不可能者,非有以自胜其人欲之私,不能择而守也。君子之强,孰大于是。夫子以是告子路者,所以抑其血气之刚,而进之以德义之勇也。”

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君子之强应该是和而不流,柔中有刚,始终体现中庸之道,并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正如《论语?子罕》中所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见,本章所讲,没有偏离“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从“知道”的角度,进一步彰显出中庸之平常与难能可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