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素隐

【原文】 

子曰:“素隐行怪①,后世有述②焉,吾弗为③之矣。君子遵道④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⑤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⑥不见知⑦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注释】

① 素隐行怪:故意避世、行为怪异,以欺世盗名。素:据《汉书》,应为“索”。隐:隐僻。怪:怪异。

② 述:记述。

③ 为:做。

④ 遵道:按照中庸之道。

⑤ 已:中止,停止。

⑥ 遁世:隐遁于世,避世,引申为终身的意思。

⑦ 见知:被了解。见,被。

【译文】 

孔子说:“故意做出隐避于世和怪诞行为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为他立传,但我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有些所谓的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遵循中庸之道的君子,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为人知也决不懊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品评】 

钻牛角尖,行为怪诞,这些出风头、走极端欺世盗名的搞法根本不符合中庸之道的规范,自然是圣人所不齿的。找到正确的道路,走到一半又停止了下来,这也是圣人所不欣赏的。唯有正道直行,一条大路走到底,这才是圣人所赞赏并身体力行的。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才是圣人所赞赏的精神。

孔颖达认为:“此一节论夫子虽隐遁之世,亦行中庸。又明中庸之道,初则起于匹夫匹妇,终则遍于天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者,素,乡也。谓无道之世,身乡幽隐之处,应须静默。若行怪异之事,求立功名,使后世有所述焉。吾弗为之矣者,耻之也。如此之事,我不能为之,以其身虽隐遁而名欲彰也。……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者,言君子之人,初既遵循道德而行,当须行之终竟。今不能终竟,犹如人行于道路,半涂而自休废。废,犹罢止也。吾弗能已矣,已,犹止也。吾弗能如时人半涂而休止,言汲汲行道无休已也。……君子至能之,言君子依行中庸之德,若值时无道隐遁于世,虽有才德,不为时人所知,而无悔恨之心,如此者非凡人所能,唯圣者能然。若不能依行中庸者,虽隐遁于世,不为人所知,则有悔恨之心也。”朱熹也说:“索隐行怪,言深求隐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也。然以其足以欺世而盗名,故后世或有称述之者。此知之过而不择乎善,行之过而不用其中,不当强而强者也,圣人岂为之哉!遵道而行,则能择乎善矣;半涂而废,则力之不足也。此其知虽足以及之,而行有不逮,当强而不强者也。已,止也。圣人于此,非勉焉而不敢废,盖至诚无息,自有所不能止也。不为索隐行怪,则依乎中庸而已。不能半涂而废,是以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也。此中庸之成德,知之尽、仁之至、不赖勇而裕如者,正吾夫子之事,而犹不自居也。故曰唯圣者能之而已。”

本章承前文论述中庸之道,讲了三个层次的问题,似有小结之意。首先讲素隐行怪之人,行为太过,有悖于中庸之道,原因在于这些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中庸之道;其次讲半途而废之人,尽管他们也被称之为“君子”,但他们显然不是真正的君子,他们实践中庸之道的行为“不及”,而且不能长久坚持、奉行中庸之道,原因就在于这些人对于中庸之道了解有限,并没有彻底把握中庸之道的真意,所以也是不符合中庸之道;最后鼓励人们“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这才是人生常态,才能算是真正知道“中庸之道”真意的人,因此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君子”!

以上几章,从各个方面引述孔子的言论,反复申说“知天道”,为下文“行天道”——弘扬中庸之道,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儒学是安身立命的学问,不仅仅是一个“说法”,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活法”,是为人们提供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学问。所以,《中庸》讲了“知天道”以后,就要展开对于“行天道”的全面分析。这是下面八章所要分析的重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