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予知

【原文】 

子曰:“人皆曰‘予①知②’,驱而纳诸③罟擭陷阱④之中,而莫之知辟⑤也。人皆曰‘予知’。择⑥乎中庸,而不能期月⑦守也。” 

【注释】 

① 予:我。

② 知:同“智”,明智。

③ 诸:之于。

④ 罟擭陷阱:祸害、牢笼。罟:读作古,gǔ,捕捉野兽的网。擭:读作获,huò,装有机关的捕兽木笼。陷阱:捕捉野兽的地坑。

⑤ 辟:读作避,bì,同“避”,躲避。

⑥ 择:选择,含有仔细审查的意思。

⑦ 期月:期读作jī,一整月。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不能谨守一个月的时间。” 

【品评】 

承接上文,从反面再次论述“知”的层次问题。一般人所谓的“知”,并不是真正的“知”,而仅仅是小聪明。俗语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往往自以为聪明的人,总是好走极端,不能够适可而止。不仅不合乎中庸之道,反而往往自投罗网而自己却还不知道。这样的“知”,就好像被别人拐卖了,不仅帮助别人数钞票,而且还自以为聪明一样,其实是很可悲的。

或者层次稍微高一点儿,虽然知道适可而止的好处,知道选择中庸之道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背离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惋惜的那样,连一个月都不能坚持住。这样的“知”,就像“行百里者半九十”一样,也不是“真知”。

上章正说舜“大知”,因此能行中庸之道;本章反说愚蠢的人自以为知却不知规避祸害,因此不能施行中庸之道。上下两章一正一反,在跌宕起伏的行文中,告诫人们一定要知道中庸之道真正含义的重要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