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强兵,助越灭吴报仇怨(1)

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和范蠡结束了在吴国的奴仆生活,向日夜思念的越国奔去。他们苦熬三年,终获解放,心里既高兴又感慨。

他们走到一个叫三津渡口的地方,勾践仰天长叹,说:“哎呀,我遭受困厄,大难不死,没想到还能活着经过这个渡口呀!”又转过身对范蠡说:“我现在承蒙上天的旨意能够回到故乡,可以没有后患吗?”范蠡很有把握地说:“大王不必有疑虑,沿着大道一直往前走,越将有福,吴将有忧。”

勾践平安回国,对范蠡而言,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是勾践身边最重要的谋臣,他要帮助勾践兴越灭吴,吴国国势强盛,无论人口还是军事实力都远远强于越国。勾践也对范蠡寄予厚望。他对范蠡说:“不谷之国家,蠡之国家也,蠡其图之。”我的国家就是你范蠡的国家,请您帮我好好谋划吧!

怎样振兴越国呢?范蠡有一整套计划。这套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没有雄厚的国力,根本谈不到打败吴国。

勾践回国后不久就向范蠡请教:“我要妥善地处理政事,究竟怎么办才好呢?”范蠡说:“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生万物,融畜禽兽,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恶皆成,以养其生。”

这段话的意思是:处理政事应顺从地道。只有大地能包容万物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完成自己的功能而不失时机。大地生长万物,蓄养飞禽走兽,然后享受它应得的名声和利益。凡物无论好坏,都要使之成长以养活人的性命。

范蠡特别强调物质生产的重要性。他以富国为宗旨,把发展生产放在首位。为了发展生产,范蠡建议勾践“劝农桑,务积谷”,“不乱民功,不逆天时”。

范蠡主张以农为主,并提倡多种经营,“示民以耕桑”,多种桑树,养蚕,解决穿衣问题。还主张发展水产业,据说他曾写过一本《养鱼经》,在《齐民要术》中有记载。

范蠡认为,在养鱼中,养鲤鱼最合算,“鲤不相食,易长又贵也”。他还主张多养牛马猪羊等牲畜。

由于战争,越国人口减少,范蠡建议采取措施鼓励人口增长的措施,“令壮者无娶老妇,老者无娶壮妻”,鼓励生育。女子十七,男子二十,不嫁不娶者,罪及其父母。根据生育子女数量发放奖励。

鼓励生育,对孕妇特殊照顾。勾践说:“孕妇临近分娩,应向我报告,我会派医生去守护。生两个小男孩,赐给一壶酒和一只狗。生两个女孩,赐给一壶酒和一只小猪。一胎生三个孩子的,我提供乳母。一胎生两个孩子的,我帮助抚养一个。”

关心民众疾苦,减轻刑罚,省其赋敛,宽恤民力,“七年不收国,民家有三年之蓄”(《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国家7年不收赋税,农民家中要贮存粮食。

其二,实行亲民措施,稳定社会。范蠡告诫勾践要“施民所善,去民所恶”,协调内部的关系,“内亲群臣,下义百姓”。

勾践按照范蠡说的去做,他曾说:“我得知越国有人生病我就去慰问,有人去世我就帮助办丧事;敬长老,爱少幼,养育孤儿,医治病人,以求报复吴国。”

勾践还下令:独子、寡妇、患病而贫穷的人,他们的儿子入仕可以得到照顾。还规定:如果一户的长子死了,可免除其三年的徭役。

在官吏任用上,坚持使贤能任,“不以少长,有道者进,无道者退”。重视广揽人才,“凡四方之士来者,必朝而礼之”。严明赏罚,加强官吏管理。

其三,扩充军队,积极备战。范蠡擅长用计用谋,搞军事很在行。他曾很自信地说:“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在班固《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中,列举了兵权谋十三家,其中便有范蠡两篇。这说明,范蠡曾有兵书流传。

怎样提高越国的军事力量呢?范蠡做了以下几件事:

重建越国都城。范蠡先在国都中心建了一座小城,称“勾践小城”。建勾践小城目的是不引起夫差注意,国君住这么小的都城,说明勾践没有野心,减少夫差的怀疑。

目的达到后,范蠡又在小城之外修建大城。称大越城。这座大越城就是今天绍兴城的范围,由于这个城墙是范蠡亲自督建的,又称“蠡城”。这座城有以下几个特点。为了不让吴国看出越国备战,范蠡在大城的西北不修城墙(朝向吴国),以表示臣服吴国。你吴国可以随便到越国来。在大城西面的卧龙山顶上,建造了一座很高的“飞翼楼”,这座楼实际上是一座瞭望塔,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后改名“望海亭”。现在绍兴市内有一座望海亭,相传就是范蠡所建的飞翼楼的遗址。后来,范蠡又在浙江边上筑城,并在此屯兵,这里依山傍水,形势险要,可以固守,取名“固陵”。

制造兵器。越国有制造兵器的传统,尤其善于铸剑,各地有不少铸剑名家。剑在战场上近距离厮杀,有很大作用。剑的质量好坏至关重要。范蠡归国后,就派人暗中拜访铸剑名家,并将他们分散安置在隐蔽的山区,大量铸造利剑,隐藏起来,以备战时使用。越国的利剑十分有名,在考古发掘中,曾多次发现越国剑。上世纪60年代,在湖北江陵望山出土了一把越王勾践宝剑。这把剑长55.6公分,宽4.6公分,剑上刻有“越王鸠浅自作用剑”,鸠浅就是勾践。这把剑埋藏在地下2300多年,仍保持着明亮的光泽,经过鉴定,这把剑除了含有大量的铜以外,还有锡、铅、铁、镍、硫等,韧性强,不易折断,也不生锈。据说勾践特别喜欢宝剑,他曾经收藏了5把名剑。

越国还大量制造甲、矛、戈、弓等兵器。还制造战车、战船等。勾践曾对范蠡说:“孤有报复之谋,水战则乘船,陆行则乘车,车船之利,比用兵器和弓弩还要快。”

训练士兵。范蠡对军队训练十分重视。从越国与吴国的军事力量对比看,越国要差得远,怎样才能和吴军抗衡呢?范蠡设计了一套训练士兵的方案。首先提高士气。范蠡规定了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鼓励士兵的斗志。其次,范蠡知道,与吴军作战,最主要的是勇敢,不怕死。怎样做到呢?于是他精心策划了一次“表演秀”。一次,勾践带着大臣出巡,看到一只大青蛙正鼓着大肚子,像准备作战的样子,勾践立刻伏在车前的横木上表示敬意。

周围的大臣不理解,问道:“君王为何向一只青蛙表示敬意?”勾践说:“我特别希望见到将士的怒气,但一直没看到,如今见到青蛙有一股怒气,所以我对它表示尊敬。”

实际上,勾践是一种激将法,以此激励将士要有仇视吴国的怒气。这应是在范蠡的建议下作出的姿态。这件事很快传开,许多将士表示要振奋精神,不忘国家的耻辱,甚至有人一怒之下自杀而死。

范蠡抓住时机,成立了敢死队。勾践表示,敢死队员作战勇敢,以最高金额奖励。为了考验将士们的勇气,范、勾又故意放火烧船,让士兵救火,宣布:“为救火牺牲的和在战场上阵亡一样对待,给予最高奖赏。而畏惧不敢上前的,将受到军法处理。”这一招果然奏效,士兵披上湿衣,争相进入火场。越国士兵的斗志被激励起来了。

勾践励志。当时的形势是:范蠡出谋划策,百姓努力生产,将士斗志高昂,勾践怎么办?勾践也要立志,于是流传出他卧薪尝胆的故事。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已成为勾践的代称了。究竟勾践有无卧薪尝胆之事呢?距离春秋最近的史书《左传》和《国语》,都没有说卧薪尝胆之事。但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司马迁讲了越王勾践尝胆之事:“吴既赦越,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於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司马迁说得有道理吗?如果从他写作《史记》的态度看,是严肃的,估计尝胆是有可能的。至于卧薪,虽然到北宋苏轼的文章才出现“卧薪尝胆”之说,但勾践在吴国为奴三年,估计就睡在柴草上,回到越国,他“苦身焦思”,睡在柴草上也不是没有可能。

总之,在范蠡的谋划下,越国君臣同心,经济恢复发展,军事力量增强,灭吴的时机一天一天成熟。

为了进一步迷惑夫差,范蠡又投其所好,派人送给他最喜好的东西,以讨夫差的欢心。范蠡知道夫差最喜欢好看的衣服,就建议勾践派人采集葛草,编成细布献给吴王。并送给吴王许多好东西,如甘蜜、狐皮等,夫差见到这些东西非常高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