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突围靠设计(3)

请进来——人人都来当设计师

与服务于医疗项目的设计师们频繁外出不同,Daniel带领的ATC设计团队的一些成员更热衷于充当“主人”。他们邀请不同的人来到设计室,参加他们举办的各种“设计派对”。

“一会儿就会有几个其他部门的同事过来,和我们一起玩‘手掌画’的游戏。”Daniel指着桌上的几盒特殊颜料笑着说。

设计工作室位于ATC办公区的一角,这里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各种各样有趣的小物件——既有设计师们从中关村天桥上买来的两元一只的“出气猪”,也有从世界各地带回来的“变身熊”;天花板上甚至装了一只旋转彩灯,“酷玩”乐队的音乐一响起,演出就将正式开始。

把“外人”请进来,这在UX团队中已经不是第一次了。Daniel和他的同事们正在策划的这个名为“生”的研究项目,目的就是发现中国年轻一代的“深层次需求”。取名为“生”,寓意是“发现生机”、“获得新生”。

他们找到了8名25岁以下的参与者,其中4名是中学生,4名是大学生及职场新人。这些参与者被请进ATC的设计工作室,与设计师们畅谈,一起动手设计“产品”。每一位参与者与一位设计师结对,由设计师教他们使用Photoshop、Illustrator等设计工具的简单功能,帮助他们在电脑上“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产品。最后,他们还用纸片、铁丝、绳子等简单的物品“制作”出产品的模型。

参与该项目的一名女大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是一根“电子项链”。由于她只身在外求学,最亲爱的母亲在家中身患重病,于是她设计了两根项链,母亲和她各戴一根,使她可以通过“电子项链”随时感知母亲的病情,而当母亲遇到险情时,也可以通过“电子项链”向她发出求助信号。

女孩从朴素的愿望出发,设计出来的产品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设计师。Daniel和他的同事也因此更加坚信,把更多的普通人“请进来”,将帮助设计师们走出困境。

事实上,他们的做法正符合了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产品设计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用户研究潮流,以及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用户体验研究,目前正朝着一个新的趋势发展——让普通人(用户)参与设计。

从微软或ATC的发展过程来看,产品的创新开发将越来越细化。微软最早的核心成员是软件开发工程师,然后工发工作慢慢细分,前端根据需要出现了设计师。而在设计工作开始之前,必须定义用户。在对用户下定义之前,必须挖掘和发现用户需求。在这个主体仍然由软件工程师构成的公司里,人数比例不高的设计师们开始从事这样的挖掘和定义工作。

Daniel说,身处中国、身处ATC更有利于从事用户体验的研究工作,因为这里的环境更为宽松,更有利于创新。

“‘生’这个项目的初衷是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年轻一代的思想,进而帮助我们在未来的设计中掌握用户体验的潮流。”张宏江评价道:“在ATC中,这并不是一个典型的项目,但它将带来更广泛的影响力。我们的项目通常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未来、放在引领潮流导向上,而这个项目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项目“生”进展到了“定义需求”阶段时,该项目团队将进展和成果印成了一本小册子。为了加强效果,这本小册子采用了多种巧妙的设计和精良的印刷工艺,看上去更像一部手工作品。

“木质的封皮,很贵的。”Daniel笑道。不为任何产品,甚至连方向都没有,就花费成本进行设计研究?如果换个地方,或许这一切都难以实现。也难怪Daniel在美国总部的一名设计师好友频频向他求救:“你们做出案例来了吗?赶紧让我借用一下。”

(原文刊于《数字商业时代》,2010年1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