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工程院:从温泉里冒出来的想法(4)

“不管我们到什么地方去做微软技术的演讲,报告厅都显得不够大,学生们会站在走廊甚至窗外听演讲。”张宏江说:“在中国,软件工程师的工作还可以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而在美国,很大一部分顶尖的人才都去了华尔街,或者当律师去了。”

事实上,在过去四年中,他们发现,中国的高校犹如人才的金矿,每年有数百万充满激情、求知欲旺盛的年轻人流入市场,而研究院能吸收的只是金字塔尖上的有限部分。

这种场景让张亚勤、张宏江等人产生了一个新的设想:应当让更多的年轻人有用武之地,微软需要在中国设立另一个计划来招募这些人才。

他们的想法是建立一个新型的机构:一方面,它可以接纳、培养更多人才;另一方面,它可以充当“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之间的桥梁,促使技术转化成果能够随时转交产品开发部门,并确保产品比研究原型中采用的粗略的编码更为精确、可测试性更高、更能适合大规模生产。这项工作本来是产品部门的分内事,但是在通常情况下,这些部门往往忙于现有产品的开发,无暇顾及新产品。因此,这种问题不仅在微软存在,在其他公司和领域的研究中心也存在,技术转化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而所有这些产品开发中的瓶颈,都将被这个新机构克服。此外,如果这一新机构能够如想象般有效,那么它将不仅能够为中国和微软挖掘、培养一批新人才,还可以为新技术直接进入繁荣的中国市场提供一块跳板。这些技术一旦在中国获得成功,就可以马上推广到世界其他地区。

当然,这样做的问题很多,他们也还没有想出所有的解决之道。但是,张亚勤、张宏江深深地感觉到,他们要做的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跨国公司以往在海外设立的任何开发机构最终都是为了寻求市场利益。但这个想法的独特之处是要将高新技术开发部门与研究机构合为一体,市场利益并非是考虑的首要因素。

四年前,微软在印度的海得拉巴(Hyderabad)就开设了一个开发机构,但是该机构只是微软总部产品部门的一个延伸,只从总部承接一些功能模块的开发工作,开发完毕后就将它们转交总部,然后投入美国市场,对印度市场影响甚少。

张亚勤、张宏江希望做的事情和印度的开发机构有很大的不同:它需要研究员们齐心协力、并肩作战,时刻准备好将中国的创新成果投入中国市场和世界其他地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例如,对于任何一个分别在不同的地点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的公司来说,地理和文化方面的差异常常会成为障碍。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微软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就可以成为整个创新过程中的“领头羊”了。

当张亚勤在珠海描述这一想法时,大多数主管都是第一次听说。而实际上,他此前已经试探性地将这个想法向“左膀右臂”张宏江和沈向洋作了说明。据张亚勤后来说:“宏江和向洋,就像孩子一样跳了起来。他们明白这个新机构将给研究院带来深远的影响。”

这种激昂的情绪迅速席卷了与会人员。为了将自己的想法阐释得更为清楚,张亚勤在滚动板上匆匆地写下计划的要点,并兴冲冲地把它高高举起,他的激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那天,大家花了几乎一上午的时间来讨论这个新部门的构想:如何确保它能够更好地发挥研究院的巨大潜力;它需要多少员工,需要什么类型的员工;雷蒙德的哪些产品部门会支持这个想法……

会议小组甚至当场就定下了10个能够启动这一新部门的项目。这些项目基本上都处于商业化准备阶段,产品部门可能会对这些项目有强烈的需求。会议成员将这些项目制作成了PPT,准备拿给总部的大老板们过目。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