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节:王皓 银球世界里的王者风范(5)

王皓学乒乓球两三个月,就可以有模有样地与人对打了。从这时候起,王皓的爸爸就带他遍访长春市的名家高手,每过一段时间,就给他换个陪练,让王皓早早适应各种打法。王皓在长春学球的五六年间,爸爸一共给他找了17位陪练,正胶反胶攻球削球左手右手都找遍了。爸爸自己也操刀上阵,每天晚上都得陪王皓练上一会儿反手,到小学二三年级时,爸爸就打不过他了。跟王皓一拨儿学球的孩子更"惨"了,在长春市,只要王皓参加比赛,他准拿冠军。别的孩子练球也很辛苦,可一碰到王皓,最多只能打第二。

有一次,教练安排他和女队的大学员练球,王皓给出的球既刁又怪,让人接又不好接、打还打不死,结果两个人打了100多板,最后对方累得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而王皓自己却没事偷着乐去了。

不过调皮归调皮,但王皓在球场上从来就是个不服输的孩子。那是在一次训练中,王皓输给了一个比他大的队友,训练结束后,他跟人家说:"这次我输给你了,再打,我肯定赢。"于是两个孩子晚饭也没吃,从下午5点多打到晚上10点多,直到教练出来叫停才算拉倒。最后的结果当然是王皓赢了。

谈到小王皓在他手上获得的奖项,薛教练如数家珍:1991年3月长春市"新芽杯"少儿乒乓球赛学前组第一名;1991年6月"六一杯"少儿乒乓球赛第一名;1992年1月长春市"新芽杯"少儿乒乓球赛冠军……

在亲情遗憾的美丽下成长

为了学球,王皓小时候没少吃苦。他家离少年宫特别远,每天爸爸都骑自行车带他去学球。夏天,下大雨了,爸爸给王皓的头上套个塑料袋,身上就穿条小裤衩,两人顶着雨走;冬天最难熬了,长春的冬天很冷,雪又特别多,爸爸把王皓放在自行车的横梁上,给他戴顶棉帽子。没一会儿,王皓就冒汗了,可要是把棉帽子摘了,准得把耳朵冻坏。不管条件多苦,王皓总能咬牙坚持下来。

虽然作运动员挺累,可王皓就是喜欢乒乓球,只要闲着,不碰碰球手就痒痒。他家的房子是石膏板墙壁的,开始,他没事儿就对着紧挨邻居家的那面墙打球,没几天,邻居就不干了,这种墙壁隔音效果太差,小球磕在墙上"当当"的声音影响人家。从此,王皓就改成对着自己家走廊的墙打,时间长了,把那墙打得全是一个一个的小坑。一直到王皓离开长春去了八一队,爸妈才把那堵一片斑驳的墙粉刷一新。

1993年王皓以业余球员的身份师从吉林省乒乓球队张均林教练的门下。"当时王皓还在铁路二小上小学四年级。每天都是他的父亲用自行车载着他到训练场地,通常要走上一个小时的路。到了冬天,道路积雪很厚,路很难走,长春市又是丘陵地形,上下坡很多,遇到上坡,父亲就推着车子上,王皓就下来跟在后面跑步。"张均林对当时的情形还记忆犹新,感慨良多。

王皓当时由于年龄太小还不能进省队,也为了不耽误小王皓的学习。张均林特意每天晚上6点到8点为王皓免费单独指导,乒乓球馆里发出的乒乒乓乓的声音在黑夜里穿梭游弋。"王皓从来就不耍小脾气,训练刻苦认真,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当时他的家庭环境不是很好,我从来都没有看到过王皓在训练的空闲吃零食或者喝喝矿泉水什么的,这对于一个小孩来说真是十分不容易。"

王皓当时还不是专业运动员,有些动作不是很规范,张均林对动作要求非常严格,从简单动作到复杂动作都要不能有半点含糊。在张均林看来,少年运动员动作一定要规范,如果不注意就容易走弯路。在王皓的眼里,张均林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严师。

年轻时上过乒乓球业余体校的王忠全,尽管没有取得过什么冠军,但是对于乒乓球却是一往情深。为了让儿子安心练球,父亲从不间断地每天接送小王皓,原单位觉得他常常因接送孩子耽误工作,劝他放弃工作专心照顾儿子。这是王皓父亲第一次失去固定工作。之后,王皓父亲更换了工作,结果又是因为王皓训练而被单位辞退。一度王皓家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非常困难。全家的生活开销,王皓的学费以及价格不菲的打球陪练费等,全落在王皓母亲刘志英一个人肩上。勤俭的刘志英硬是凭着自己在长春市专用汽车制造总公司的一份薪水挺过了全家最艰难的几年。

王皓上小学六年级时,父母开始为他的将来打算了,是打球还是读书?如果打球,王皓必须到更高一级的专业队伍去提高,学业肯定受影响。王皓从小就是班长,学习成绩很好,老师一再跟父母保证他将来准能考上重点大学。父亲当然是倾向让儿子去打球,母亲却有点为难,于是她让王皓自己选择,王皓回答"我想打球"。

决心下好了,把孩子往哪儿送呢?父亲想到了实力鼎盛的八一队,八一队历来就是世界冠军的摇篮,当时队中有王涛、刘国梁两位超一流运动员,而自小调皮的王皓也喜欢摆弄玩具枪,从小就喜欢军人,军事化的严格管理也能让王皓尽早成才。王皓说:"我确实挺喜欢军人的,一是军人穿上军装感觉特帅,还有就是……我不知道怎么说,反正挺喜欢军人的。"

1996年底,父子俩来到了位于北京市郊的八一乒乓球队,教练找了3位队员跟王皓打比赛,王皓赢了两场,只输给一位削球手。比赛结束后,教练告诉王皓:"回家等消息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