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邓亚萍 乒坛女皇的奥运不了情(6)

2004年11月,邓亚萍从北京奥组委调任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主任助理,不仅要负责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全国体育大会、城运会这些综合性赛事的商务开发工作,还要负责所有项目国家队及30多个省级体育局的外事装备采购工作,尤其是枪弹等军用类用品的采购。经过几年磨炼,现在的邓亚萍已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体育事务高级管理人员,她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也有了自己的见解。谈起中国的体育产业发展时,邓亚萍说,中国的体育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2001年申奥成功到现在,中国的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技术研发力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谈起自己的学业,邓亚萍感慨"太难了",多年来,除了吃饭、听音乐以及必要的锻炼时间外,她几乎没有一点时间用于娱乐。但她表示自己要感谢当学生的这段经历。那段经历让她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在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的另一项大满贯。"邓亚萍正一步一步地塑造着自己国际体育专家的形象。

两度参与北京申奥是她奥运路上的里程碑

意志如钢铁般坚强的邓亚萍曾有3次当众落泪的经历,前两次分别是1992年在巴塞罗那及1996年在亚特兰大获得奥运会女单冠军之后的情不自禁。第3次的当众落泪则是2001年7月15日晚,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那一刹那,"北京赢了,比我自己拿奥运冠军都激动"。邓亚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潮起伏。

2001年2月,还在英国诺丁汉大学读书的邓亚萍接到北京奥申委的通知,回国参加奥组委评估团的接待工作,同时担任5位申奥形象大使之一。争取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的投票,对于身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以及体育和环境委员会委员的邓亚萍来说,责无旁贷。但是,运动员委员会的10几位委员里只有两三个人多年以前来过中国,根本不了解中国这10多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做他们的工作,邓亚萍先与在欧洲的委员们联系,然后按着预约的时间开始跑。一次,为了找到一位哈萨克斯坦委员,邓亚萍一直追到挪威,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硬是找到了这位委员的住处。那天,她回到旅馆时,已是凌晨3点。为了见到在美国的委员鲍伯,邓亚萍曾在3天里从北京到洛杉矶打了一个往返,就是为了跟对方吃顿饭。

在给国际奥委会委员做工作时,邓亚萍总会讲起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一次,邓亚萍在北京一家商店购物,一个售货员激动地对她说,你一定要努力工作,一定要让我们北京把奥运会申办下来,多拉选票,努力工作。邓亚萍当时觉得很有意思,便反问对方为什么对北京举办奥运会这么热情。当听到那位售货员说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她家的老房子马上就能拆迁这个回答,邓亚萍若有所思。这个回答并不是人们印象中的豪言壮语,多么的冠面堂皇。她悟出来,一个普通的售货员代表的是一种阶层,这个阶层是没有钱,没有势,没有权的草根阶层,他靠什么改变生活,提升生活质量,靠的是机遇,这个阶层更加需要机遇。北京有1300万市民,能够让他们的生活得以改善,不是比在任何其他城市举办意义更大吗?每每在向国际奥委会委员说起这个鲜活例子时,邓亚萍都力争让对方意识到自己手中的这一票能改变千千万万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和命运。

投票前1天,5个申办城市---大阪、巴黎、多伦多、北京、伊斯坦布尔分别在莫斯科斯拉夫饭店主新闻中心举行了各自的新闻发布会。这是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的统一安排,可称之为"指定动作"。新闻发布会的成败对第2天的陈述、投票都将直接构成影响。各申办城市都使出浑身解数,派出最强阵容,来对付来自世界各地的上千名记者。

北京一直是入选热门城市,所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也是5个候选城市发布会中记者最多、气氛最热烈的。记者们把台上台下围得水泄不通。当邓亚萍与其他几位北京奥申委代表入场时,全场掌声四起。北京成为当天新闻发布会上唯一一个不用母语进行新闻发布的城市,每个人都说着十分流利的英语。尽管记者们提出很多富有挑战性甚至是刁钻古怪的问题,但代表团成员都从容作答。

新闻发布会临近尾声,一位瑞典记者起身问道:"为什么瓦尔德内尔极力支持北京申奥?因为他参与拍摄北京申奥宣传片,瑞典民众对他意见很大,你们怎么看?"这个与运动员有关的问题,自然由邓亚萍回答。她微笑着说:"瓦尔德内尔从80年代初就在中国训练,没有中国,就没有他今天的成绩。他真正看到了中国20年来的发展,所以我理解他为什么愿意拍这个宣传片。再说,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作为乒乓球运动员,他当然愿意奥运会在热爱乒乓球的国家举行啊。"她的英文发音和她的回答一样无懈可击,记者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等待投票表决的时候,5个申办城市的代表团都坐在一个大厅里。"第2轮投票以后,我们一看监票的3个人都走了,就知道有结果了:肯定是北京!"邓亚萍回忆说。"因为只有北京可能在前两轮胜出,而绝对不可能在前两轮出局,这一点北京奥申委是非常有把握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多少人盼着这一天。"我一听到北京,一下子跳了起来,眼泪马上就流下来了,大家全都哭了,真是太不容易了。可以说,那一刻,比我拿任何一次世界冠军都激动。"参与前后两次北京申奥工作,邓亚萍品尝到其中的甘苦,其中最大的体会就是:"没有强大的祖国做后盾,胜利仍是不可想象的。我们是做了一些工作,但真正的原因是:中国强大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