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致命的假设(1)

某年一月的寒冷清晨,一个43岁的男人宣誓就职,成为国家的领袖。在他身旁站着的是前任领袖。15年前,这位著名的将军率领军队参战,大战以德国失败而告终。这名年轻的领袖自小在天主教家庭长大。接下来的5个小时里,他观看了庆贺他就职的游行表演,参加庆典活动,直到凌晨3点。

你知道我在说谁,对吗?

我说的是阿道夫·希特勒,而非绝大多数人想到的约翰·F.肯尼迪!那天是1933年的1月30日。

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脑海中都有假设。有时候,这些假设是基于不完整的、甚至错误的信息。在这个例子里,我提供的信息就是不完整的。肯定有很多人认为我说的是约翰·F.肯尼迪 直到我加上了这个小小的细节日期。

这很重要,因为我们的行为会受到假设(或是我们自认为是真相的东西)的影响。我们根据某些自以为了解的东西做出判断。就在不太久远的过去,绝大多数人还相信世界是平的。这个“真相”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在那个时代,人们很少远征探险,大家担心要是走得太远,就会掉到陆地以外。因此,他们几乎留在原地,哪儿也不去。直到那个小小的细节大白天下 世界是圆的 人们的行为才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有了这个发现之后,人们开始在这个星球上旅行穿梭,开辟了贸易线路,开始贩运香料。各种新鲜的知识,比如数学,开始在社群间分享交流,各种各样的创新和进步层出不穷。一个简单的错误假设更正了,人类的步伐得以向前迈进。

现在,咱们来想想组织是如何形成的,决策又是如何制订的。为什么有些组织取得成功,另一些却失败了?我们真的知道个中奥妙吗?还是说,我们知道的不过是些假设?你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是股价飙升到预期数字、赚到一定数额的钱、达到营收或利润目标,还是连升三级、开创自己的公司、救助穷人、担任公职?无论如何,人们实现目标的方法非常相似。有些人只是随兴所至,想到哪儿就做到哪儿,但绝大多数人至少会去搜集搜集信息,以作出周全明智的决策。有时候,收集信息的方式很正式,比如做民意调查或市场调查;有时候则是非正式的,比如问问朋友或同事的意见,或是看看自己的经验中有哪些可作参考。无论过程如何,目标怎样,我们都希望作出周全明智的决策。更重要的是,我们都希望做出正确的决策。

然而,我们都知道,无论收集到多少信息,也不能保证每个决策都正确。有时候,这些错误决策的影响微乎其微,有时候后果却是灾难性的。无论结果怎样,我们做决策的时候,依靠的是对世界的感知,而这种感知很可能不完全正确。就像本章开头的那个例子,很多人认定我说的是肯尼迪。你肯定自己想的没错,没准你还敢掏出钱来赌一把(这就是个基于假设的行为)。当然了,直到我透露出那个小小的日期细节为止。

建筑假设上的决策,不一定全都很糟糕。有时候,事情发展得一帆风顺,而我们认为自己知道原因,可我们真的知道吗?你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可并不意味着你可以一次次地重复。我有个做投资的朋友。做得顺手时,他认为是自己有头脑,有预见能力,选到了合适的股票。亏钱时,他却总是埋怨市场。依我看,这两种逻辑都没什么不对,他的成败不仅靠预见能力,还靠运气,但不可能把这两样都占全。

那么,该如何保证一切决策都在我们的控制之下,取得最好的结果?从逻辑上推断,关键在于掌握更多的信息和数据。我们恰恰就是这么做的 读书、参加会议、听播客、向朋友和同事们征求意见,这一切都是为了多掌握些资料,好确定下一步的行动。问题在于,大家都碰到过这种事:我们已经掌握了全部的信息,也听到了很多好建议,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或者,成效只持续了短短一段时间,或是出现了某些预料之外的岔子。就拿本章开头的那个例子来说,我想给刚才猜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