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是,在2007年年初的大好形势的鼓舞下,PPG估计2007年秋季衬衫还应该有一个爆发性增长,因此决定增加3倍备货,以应对2007年下半年的销售高峰,一举奠定自己在男士衬衫领域的龙头地位。只不过事态的发展让PPG始料不及,也正是这个冒进的决定让PPG陷入了之后的库存门。
当然库存不仅是个流程管理问题,还是个生产管理问题。在PPG承认的范围内,至少有两个问题存在:第一是产品的种类,此前PPG引入了在欧美很流行的灯芯绒衬衣,但是却发现在中国的销量并不如预期;第二是产品的尺码,此次PPG的打折商品大多数是最大号、最小号以及一些不打算再用的款式。这些完全属于细节性的纰漏本不该出现,但在当时一片鼓噪和狂欢声中,谁又会注意这些呢?
虽然经过PPG的紧急公关,库存门告一段落,但此时的PPG已然从媒体的宠儿变成了被质疑的对象。
广告门
所谓祸不单行。很快,PPG又陷入广告门。
2008年4月21日,因为一笔165万元的广告欠款,上海某报纸打出一个整版的“债务催收公告”。打广告的是上海中润解放传媒有限公司,而被广告催债的是著名男式衬衫直销品牌PPG。
165万元——相对于PPG在2007年10个月花掉的2.3亿元,并不是什么大数目,然而,PPG一如既往地对这些行为保持缄默。
从2007年11月开始,PPG已经身陷多起与广告有关的纠纷:先是上海旷视广告有限公司和上海元太广告有限公司承揽合同的纠纷,接着是上海唐神广告有限公司拖欠广告款的诉讼……这几起数额不大的商业诉讼,已经使这家年轻的公司风光不再。
外界更直接的质疑是,这个2007年还投出2亿多元广告的公司,2008年的媒体投放居然为零,难道是资金链断了?
PPG给出的解释是,停止广告的用意很简单——试错,销量上规模后是否还需要前期那样的广告投放?以PPG的发家地上海为例,2007年PPG在该地区共卖出300多万件衬衫,上海全年广告投放接近1亿元,占到全国投放的40%。但当街头裁缝摊大妈和洗脚房小姑娘都知道PPG之后,再继续大规模投放广告对销售的直接拉动已经不再明显了。
对于一直“不按牌理出牌”的李亮而言,戛然而止的调整本无可厚非,但是不断爆出的广告商逼债,却使得外界有机会用放大镜观察PPG的广告投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