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1)

生平介绍

张载 (1020年—1077年),中国宋代思想家、教育家。字子厚,长安人,因家居陕西凤翔县横渠镇,世称 “横渠先生”。张载讲学于关中,弟子多为关中人,人称其学派为 “关学”。

他出身于中小地主阶级的官僚家庭,祖父张复,在宋真宋时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等职。后赠司空。父亲张迪,在宋仁宗时任知州,后病故于任上。张载自幼“自立,无所不学”,曾学习兵法,后又研究儒家经典,这对他影响很大。张载才学出众,在关中名声很高。文彦博任长安通判时,聘他为长安学宫教授。38岁时登进士第。后来作过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后又改任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他在云岩任职时,就以教育家的热忱,用儒家学说教化人民,培养社会道德,改变社会风气。

1069年,御史丞吕公著举荐张载,神宗召见后很满意,并任命为崇文学院校书。后因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政有看法,不愿苟同,以致二人“语多不合”,逐渐引起王安石的反感。不久张载辞职,隐居横渠后,一面研读六经,从事著述活动,一面开设“学堂”,授徒讲学。58岁时,被推荐任同知太常礼院,后来因与上级礼官意见分歧,托病辞职。回家途中病逝。

张载一生投身仕途时间不长,大部分时间是从事讲学和学术研究、著述,培养了不少才华出众的弟子。张载著述很多,主要有《正蒙》、《易说》、《礼乐说》、《论语说》、《孟子解》等。

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张载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学习能改变气质。他把人性分成“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本然之性,为人所共有,都是善的;气质之性则是人后天才有的。各人的气质可能有偏,于是有善有恶。对于不善的气质,须用教育使之复归于善,把后来的气质之性去掉,以回复本来的天地之性。圣人即天地之性,所以他的教育目的在于学为圣人。为要达到此目的,他十分重视“礼”的教育,要求学生习礼,“动作皆中礼,则气质自然全好”。他把动作中礼当做改变气质的主要途径,由此,他主张“知礼成性”,一方面须有较深的知识,一方面要谦恭合礼。

张载把“教育”当做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他认为解决了贫富不均,农民有了土地,就有可能兴办学校,而兴办学校就能够促使农民成礼俗。张载已经认识到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了。

二、教育内容

张载从“立人之性”、“求为圣人”的教育目的出发,规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的一大特色便是重实、有用。

1礼:张载特别重视思想品质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他认为“学者必先学礼”,“礼”是“圣人”的“成法”,“知礼”才能“成性”,才能净化品质,规范行为,达于圣人。

2六经:张载认为《易》之义是“性与天道”,是“造化”。《易》揭示了宇宙天地万物和人伦社会的变化规律及其根源。所以借此可以“知天”,可以明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根本原理。他认为《易》不是巫术,而是一种关于联系、发展的方法论。《周礼》所记述的是三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制度,所以张载说:“学得《周礼》,他日有为去做得些实事”。张载认为“诗、书无舛杂”,是化民成俗的必修教材。认为学习《春秋》则是为了把握其中的义理和认识孔孟。还指出,学习音乐,不是“徒洋洋盈耳而已焉”,而是为了培养德操,陶冶性情,使人屏弃气质之恶,恢复天地之善性。音乐还能调节教学,使学生乐学不倦。

3四书:张载指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宣扬的进德修业的准则、人生的哲理和治学的方法,提供了启发人们思考的思路和可发挥的“题”。

4自然科学和军事知识:张载提倡学习自然科学和军事知识,是重实和有用的教学内容上的反映。他的《正蒙》是一本以大量天文、地理、算学、生理、心理、医学等自然科学事例阐发哲学思想的著作,也是一本自然科学知识教材。这本书是张载十年教育和研究的结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