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制度
胡瑗为了贯彻“明体达用”的思想,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对教学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首创了分斋教学制度。第一次在同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同时传授经文和时务。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的学生,对他们讲授儒家经典的经义。治事斋也叫治道斋,对学习研究治道的学生,分别讲授治兵、治民、水利、天文历律,等等,一人各治一事和兼治一事,或专或兼,教师可因学生所专进行教学。他主持太学时,对于专攻经学、钻研军事、爱好文学等专业的学生,以及重视节操义气的学生,要求他们分别依赖群居,进行讲习。胡瑗自己也常召集他们议论学业,辅导他们认定道理。他这样让学生“穷经以博古,治事以通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信从,学有成效,为宋朝封建统治培养了不少“博古通经”的人才。
胡瑗创立分斋教学,开了主修和选修制度的先河,是中国古代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大改革。
教育方法
胡瑗毕生参加教学实践,十分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因材施教。胡瑗的分斋教学,为因材施教创造了条件。他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因其所好”,发展其长,实施因材施教。据《安定言行录》记载:“胡翼之瑗初为直讲,有旨专掌一学之政,遂推诚教育多士。亦甄别人物。故好尚经术者,好谈兵战者,好文艺者,好尚节义者,皆使之以类群居,相与讲习。胡亦时召之,使论其所学,为顶其理;或出一义,使人人以对,为可否之;或就当时政事,俾之折衷。故人皆乐从而有成效。今朝廷名臣,往往胡之徒也。”胡瑗对其学生,各就性之所近,组织他们分组学习,相互讨论,教师除了从旁辅导之外,还能结合当时的时事阐发思想,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注重学以致用。针对宋王朝政治、经济、军事等现实需要,胡瑗提出了“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直接体现在他注意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上。胡瑗认为,学而不能用,没有意义。他的这一思想还体现在“齐家”之道贯穿于家庭规范之中,他要求做到“谨内外之分”,对儿妇注意她们的“妇道”,不能放松对她们的行为管束。他说,“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讲授教学。讲授是古代教学的主要方法。胡瑗讲授有两大特点:一是能抓住要领,突出重点;二是能联系实际,应用典型事例说明问题。胡瑗精通儒家经义,尤长于《易》和《春秋》。他在讲授时着重阐明儒家经典的“要义”———忠孝仁义礼乐之道。
直观教学。胡瑗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法。据《吴兴郡学重绘三礼图记略》记载:胡瑗有一次给学生讲《三礼》仪物,而这些东西学生未见过,也没有经历过。他就把礼仪、器物绘成图表,悬挂在讲堂上,让学生借助直观性图表来理解和掌握古代礼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在给学生讲《易》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常常“引当世之事明之”。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他总是反复讲解,直到学生学会为止。正是这样,学生均“信其师说”,且“敦尚行实”。
注重考察。胡瑗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他们了解社会和自然情况以扩大视野。他认为:“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见闻,则为有益于学者矣。”为了使学生避免“滞于一带,隘吝卑陋”,他在教学中除了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外,十分重视组织学生游历,参观考察,“以广其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