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心豹胆
大庆油田第一列车原油装车外运的时候是赤日炎炎的夏季。采油标兵薛国帮带领突击队在既无装车栈桥又无密闭储罐的情况下接受任务,面对铁路线附近掘出的大坑里处于半凝固状态黑色原油,他带头脱掉衣服下去洗“桑拿浴”。为油拼搏的岁月里,一群把生命置之度外的先锋战士以大无畏的气概藐视困难,薛国邦回忆说:“我们也像‘王铁人’那样干,大家跳油池,轮流把着高温蒸汽管线在齐腰深的原油里来回走动化油,就这样连续干了七天七夜。”
谁都知道原油是易燃品,人在油坑里搅动加热,轻质成分挥发成闪点极低的气体,一个微弱的静电火花可能燃起烈火,从头烧到脚浸透原油的人会像一支蜡烛被烧成灰烬。强烈水蒸气拌挥发出的可燃气吸入肺里,很容易使人因为缺氧而窒息昏迷。在油坑里坚持几分钟算不得什么,咬咬牙坚持个八小时也够得上英勇,可是连续七昼夜那是多么匪夷所思的顽强,信念和理想在那一代建设者的身上闪耀的光芒是今天人们很难理解的忠诚。历史不会忘记,大庆油田的第一列原油是满腔热血的人在险象环生的情况下,用最原始的方法,装满了21 节油罐车。
1960 年6 月1 日,乌云笼罩苍穹,如注的雨丝从深夜下到黎明,披红挂彩的火车头鸣响欢快的汽笛挂上第一列油罐车。副部长康世恩身穿雨衣亲自到铁路线上主持首发典礼,冒雨赶来夹道欢送的职工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令人激动的发车的时间到了,康世恩面对红绸举起的剪刀又放下了,他发现立了大功的采油队长薛国帮没有在场,赶紧安排人去找。此时的薛国邦因劳累过度,酣睡得跟死人一样无论如何也叫不醒了。
喜讯传出,各大炼油厂一片沸腾,饥渴的分馏塔急迫地等待来自大庆的原油装满流程。可是严冬一到,雪花飘飘,骤然降到冰点的气温使采油井里喷出的原油一落地就变成了“巧克力”,人力装车无法再继续。试验区相继完钻的200 来口油水井,每天生产出7000 多吨原油如何在滴水成冰的严寒季节流动,成为大庆油田是否继续向炼油厂输送的难题。
采油工人为保证冬季连续生产,借鉴东北老百姓烧地火龙取暖的办法,用燃烧原油产生的热烟给油井保温,还给这种危险的方法起了文雅的名字叫“热风吹”。入冬以来,四处冒黑烟的开发试验区频频发生火灾,10 月12 日下午1 时左右,中6 排20 井出现泄露,油气瞬间被点燃,严重的火灾在二号院的门前烧红了半边天。工人和机关干部迅速赶到现场与肆虐的烈焰搏斗,直到深夜才扑灭。面对接连发生的险情,有些人担心180天的严寒“热风吹”会引发毁灭性的灾难,建议立即停止会战,把油田总部机关撤到哈尔滨去,等来年开春准备充分了再上马。余秋里部长坚决反对这种怯懦的呼声,义正词严地决定:“天塌不下来,再难的关也得给我闯过去!”
被烈火烧毁的残垣断壁在瑟瑟的冷风中呻吟,采出的原油如果不能及时输走就得被迫关井,所有的担心化做一致的呼唤,必须尽快研制出一套适合北方高寒地区安全集油的流程和装备。
艰巨的使命落在了一位归国华侨大学生的肩上,他叫冯家潮,在新加坡长大。南洋的生活再优越,游子们还是思念祖国,父亲送他到北京读大学,他选择了油气集输专业。刚毕业授命担任集油流程项目的设计组负责人,这副担子确实有些过于沉重。但是,前苏联专家已经撤走,没有比他更熟悉专业的人选,只好赶鸭子上架。
时间紧迫,重任如山。
恰巧此时一位叫维舍夫的前苏联油气集输专家从新疆的克拉玛依油田撤离回国,乘火车路过大庆油田,余秋里和康世恩把他请到安达,安排冯家潮向他请教。维舍夫很直率,坦白地承认:“没见过像大庆这样高纬度的油田出产含蜡量、凝固点、黏度如此高的原油,如果必须加温输送的话只能用苏联集输专家巴洛宁发明的流程,否则……”维舍夫摊开双手,来了个西方式的幽默:“只有把这个油田搬到没有冬天的热带去。”
“巴洛宁流程”是什么样?冯家潮根本没见过,只是听苏联专家介绍必须用巨大的锅炉首先生产蒸汽,然后再用蒸汽散发的热量保证原油流动所需要的温度。这项技术所需要的压力容器和大功率的电力保障在白手起家的大庆油田根本找不到。
维舍夫走了,大庆油田却走不了。
气温一天天在下降,各试验井像坐在火山口上的炸弹随时有再次爆炸的危险。冯家潮心里清楚如果在他这里卡了壳,大庆油田在第一个冬天就得被迫停产,会战的队伍里已经有人提出了撤到哈尔滨猫冬的意见。怎么办?是等还是干?冯家潮坚定地选择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