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检索1960年(6)

由于大庆油田的勘探工作仍在进行当中,匆匆把脉的前苏联专家来不及详细论证,临行前开出了一些比较笼统的处方,归纳起来是一句话:早期内部注水,保持地层压力,自喷开采。

前苏联专家组能做到的仅此而已,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善举。从1960年8 月开始,前苏联专家组分批通过连接欧亚大陆的滨洲铁路线陆续回国。当北京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路过萨尔图草原的时候,内心带着遗憾和忧伤的前苏联专家透过车窗眺望正在孤军奋战的同行,蓝色的瞳孔收获了黑土地秋季的苍茫,他们默默在胸前划着十字,祈祷上帝保佑大庆油田能平安度过第一个严寒的冬天。万泉之源

石油部机关的一半的人马来到了萨尔图,参加会战的队伍良莠不齐,来自祁连山、昆仑山、天山和峨眉山四大石油主力的整建制队伍号令不统一,轰轰烈烈的会战一开始就出现了工作没标准,生产无秩序,步调不一致,越忙越乱的局面。怎么办?必须找到乱而生治的法宝。此时,党中央向全国发出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号召,余秋里因势利导,在1960年4月10日创刊的《战报》上发表了石油工业部党组号召全员学习毛主席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的决定。

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人不明白学哲学能解决什么问题。余秋里却坚定地相信毛主席写的这两本书能够统一会战队伍的思想,启迪人们的智慧。匪夷所思的决定,果然产生了神奇的效力。其实哲学并不神秘,它是树立世界观和思维方法论的学问,科学当中的科学。理论联系实际一经点拨,不识几个大字的“铁人”王进喜脑筋立刻开了窍,带头喊出了石油会战工委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

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大的矛盾。”

“对嘛!”余秋里部长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的矛盾,在安达火车站前的铁路俱乐部亲自主持“五级三结合”(从石油工业部到基层生产小队共分五个层级)的技术座谈会,发动干部、群众大摆龙门阵,热议“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具体办法。佶屈聱牙的哲学定理,一旦被大众所理解,智慧犹如倾泻的瀑布滚滚而来,一言我一语呛呛出的好点子成为今天仍在传承的经典。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斗争的对象是油层,树立起为油田负责一辈子的思想,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个数据,大兴科技之风,层层办“地宫”,开辟油田开发实验区,加深对地下情况的了解和认识,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两论精髓引路的技术座谈会规模越开越大,一百人扩大到四百人,四百人攀升到上千人,打井的、试油的一线岗位工人也被邀请到会场发表意见。如果说1960年大庆油田开发是在懵懂与矛盾交织的困难中起步的,那么有一条非常清晰的主线贯穿始终:

抓住主要矛盾,在实践中探索解决方法,决不犯不可以改正的错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光辉在“高天滚滚寒流急”的危难之际,为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照亮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开拓之路。

1960年,萨尔图草原的夏天在雷雨交加之中一掠而过,深秋冰冷的气息裹挟着霜寒在倾听如何开发油田的大讨论。

生产试验区选在萨尔图油田中部,最初划定了30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已经探明含油面积的二十二分之一,决定采纳前苏联专家的建议实施早期注水开发。可是怎样实施油田注水?却没有人能够拿出确切的方案。一部分技术人员主张借鉴美国东得克萨斯油田的经验,采用面积井网,理由是开采速度快,投产初期效益高。另一部分提出效仿前苏联罗马什金油田的开发模式,采用行列井网,理由是风险小,投产后调整的余地大。两套方案,各有千秋,又都不甚完美。两个世界著名的大油田,确实与大庆油田有许多类似之处。东得克萨斯油田当时的规模在美国居第二位,1930年探明时公布的储量9亿多吨,没有早期注水开发,高峰期年产量达到3000万吨,但是压力递减很快。后来在美国政府的干预下转为面积注水开发,措施上的晚,降低了采收率。罗马什金油田在前苏联当时也排在第二位,地质储量45亿吨。1952年投入开发,内部早期横切割注水,保持了地层压力,虽然投资少,但是采油速度过慢。大讨论激发大思维,大思维铺展大手笔,技术座谈会上的百家争鸣,给出了可供优选的若干方案。余秋里和康世恩两位主帅权衡利弊,最终决定在试验区以500米×600米的井距横切割布钻行列注水井,遵照前苏联专家的建议,保持地层压力,首先进行天然能量的自喷开采。

恰在此时,奉命撤回国的前苏联石油专家有几个人乘火车路过大庆,康世恩挽留他们停一停,一是为他们饯行,二是抓住机会进行最后的咨询。苏联专家很感动,在与这位虚心的副部长个别交谈的时候毫无保留的谈出了自己的经验及建议:

注水井打成之后,先用大油嘴强行放喷,这样一来可以降低井内压力,不然水注不进去;二来可以采出部分原油,增加效益。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康世恩立即采纳这条建议,补充进了正在拟订中的试验区方案。

油田开发,钻井先行。

秋季的萨尔图草原,早晨被露水打湿,中午被骄阳烤干,晚上蚊子、蚱蜢和小咬组成不怕死的军团向一切能叮出血的生物轮番进攻。排不走的雨水把钻机陷在泥里趴窝,井位移动十分困难。钻井队长王进喜率先打破常规,发明了用几十台大马力拖拉机整体牵引钻机整体搬家的方法,一时间平坦开阔的草原展现出宏大的场面,拖拉机群像嘶鸣的战马合力拉着10层楼高的钻机一尺一尺地在泥泞中移动。过去需要几天才能完成的搬迁,使用这种方法当天就可以就位,大大缩短了钻前准备时间。来自四川的1247钻井队长段兴枝,感到这种方法还不够先进,他琢磨用钻机自身的动力移动钻机,经过反复的试验摸到了窍门。1960年5月4日,1247钻井队在萨15井首次实现了钻机在自身动力的驱动下前进100米的神话。这项更了不起的发明立刻轰动了整个战区,在会战指挥部的全力支持下,段兴枝不断改进和完善钻机自身行走的方法。6月20日,1247队冒着大雨在泥泞中进行第四次试验,创造了钻机不用拖拉机牵引自身移动了250米的奇迹,时间仅仅用了18分钟。

快速移动钻机的重大技术革新成果,得益于学习《矛盾论》和《实践论》的思想启蒙。1960年发端的大庆石油会战留下的最深刻记忆不仅仅是玩命似的奋发图强,还有许多穷则思变的智慧灵光凝练出的能工巧匠。横空出世的大庆油田,起家之初植入了科学的思维软件,基本功宛如万泉之源,孕育了后面所有的精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