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一片蓝天(1)

工字顶天立地,

人字左右支撑。

石油工业部慎之又慎批准井位,钟其权实地测量亲手钉下标桩,钻井工人勇闯难关,人拉肩扛,蚂蚁搬山。松基三井定位

松基三井定位的意见书,从石油工业部勘探主管部门,传阅到了主管勘探开发的副部长康世恩的办公桌上。这位在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前5 天,从国民党手里接管过玉门油矿的最高首长,有着和石油勘探开发的不解之缘,他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地质系,参加过著名的“一二· 九”学生运动和抗日救亡活动,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期间担任第一野战军九22师政治部主任。接管玉门油田之后始终在石油战线上负责勘探开发领导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他率领着石油勘探大军,在祖国的大西北和大西南连续发现了22 个规模不等的油气田,可谓气度不凡,指挥有方。

此时,面对松辽盆地的第三口基准探井,他却思虑重重,清瘦的脸庞上目光透过架在鼻梁上的近视眼镜,一字一句地反复掂量了许久。作为石油工业部主管勘探开发的副部长,他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沉得像一座山,政治上、经济上、技术上的压力都要靠他肩头做支点,挑起指挥千军万马,实施石油勘探突击方向上重点突破的千钧重担。党中央的期望,邓小平总书记的嘱托,犹如在他的心底擂响了出征的战鼓,权力意味着责任。眼下正是大跃进各行各业放卫星、喊口号、唱高调,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高潮期,凡是泼冷水的人无论过去功劳多大,现在职务多高,都有被拔白旗的风险。松辽盆地的勘探进程到了关键时刻,稍一疏忽将铸成大错。文件到了他的手上是最后一次把关了,不慎重考虑能行吗?思之再三,以极其严格,近乎苛求的态度,康世恩副部长要求松辽局再次补充资料,详细论证,力求定位理由无懈可击。

几天之后,松辽局补报的地质图表送到了北京。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康世恩邀请了一批德高望重的地质专家,进行了一连几天的反复审核,权衡利弊,慎之又慎。终于下决心批准了这一方案,在第333 号批复文件上盖上了带国徽的鲜红大印,时间是1958 年的11 月29 日。

为了给松基三井精确定位,地质师钟其权率领研究队的成员们来到距大同镇16 公里处的高台子村附近,进行实地测量。

初冬的东北大平原,无遮无挡,收割过庄稼的黑土地蒙上了一层薄膜似的清雪,呼啸的西北风夹带着农户人家特有的粪土味儿,送来了断断续续的鸡鸣狗叫。不足一百户人家的高台子屯,在空荡荡的大荒野上用泥土筑起了散居的干打垒,大多数人忙完了农活开始聚在热乎乎的火炕上猫冬,寂静的小村庄从远处望去只见袅袅炊烟升入没有一丝云彩的苍穹。村里的人根本不知道外边发生了什么事情,是阵阵看家狗的狂吠声惊动了西屯的农民,他们才走出土屋好奇地发现一群身穿扎趟棉衣,头戴狗皮帽子,脚蹬大头鞋的人在村子的西北头用仪器和标杆,干着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事情。

在瑟瑟的寒风中,队长钟其权对照地质图和大地坐标,十分慎重地交汇出松基三井的实际位置。他在手册上记下了这一处耗费过众人心血,并寄托无限希望的坐标点。测量临结束时,年仅26 岁的钟其权,亲手操起斧头,砍尖了一根木桩,然后甩掉皮帽子,单腿跪在地上钉下了标志。此刻他的心情犹如一股放纵奔流的潮水,深邃的目光凝视着冻结的原野,默默地许下一个充满憧憬的祝愿。明年一开春,钻井队将在这个点上,用钢铁与合金铸成的钻头叩开封闭了数千万年的地壳之门,那将是多么壮观的场景。他坚定地相信,已经扎根黑土地的木桩,绝不会让热恋着它的找油人失望。

1958 年“雪压冬云白絮飞”的12 月份,苏联莫斯科大学教授兼石油地质教研室主任布罗德先生,应邀来华进行研究考察工作。这位身材魁梧、热情健谈,擅长从宏观上研究和部署大型沉积盆地勘探的老专家,对松辽盆地发生了浓厚兴趣,专程赶到长春听了地质部韩景行总地质师和石油工业部两方面关于勘探成果的介绍,而后决定乘飞机亲自考察幅员辽阔的松辽盆地。

松辽局的地质师杨继良,不肯错过这次全面了解松辽平原地貌的好机会,主动要求道:“我长这么大,还没坐过飞机,让我也上去看一看行不行?”憨厚腼腆的杨继良说完之后,感到有些不好意思,羞怯得满脸彤红。

在场的领导很了解杨继良的心情,十分风趣地说:“你这个大胖子,一个人能占两个人的地方,若不是搞地质的,说啥也不能让你上去。”在沈阳军区空军部队提供的螺旋桨运输机上,杨继良一边俯瞰冰雪覆盖的松辽大地,一边聆听着苏联专家布罗德先生的侃侃而谈:“看见了没有,中央是个大长垣,南部是构造群。”过了一会儿,他又指着飞机的椭圆形小窗外说:“看那里,山前带多清楚,还有典型的冲积平原,这是一个多么理想的大型自流盆地,周围边山供给水,油气可以在其中运移与聚积,肯定是个大的含油气区……”

归来之后,杨继良激动得夜不能寐,他把苏联专家的见解转达给张文昭、钟其权等同志,更进一步坚定了他们加速勘探,全力以赴打好松基三井的决心和意志。不料一股强劲的政治西北风吹来,把因家庭出身不好,需要学习改造的杨继良和钟其权下放到其他钻井去劳动锻炼。而此刻他们亲手设计的松基三井,钻前准备工作已经全面启动。

松辽局办公大楼内一片繁忙,工程技术人员把松基三井的井身结构设计,赶在1959 年的春节前晒成蓝图。李荆和、宋世宽等几位领导在大年除夕鞭炮连天的喜庆之中,仍在思考着开钻施工组织的每一个细节:时间、进度、人员、设备、安全、物资、道路、通讯……都不尽人意,困难和希望像摆上餐桌的一壶烧酒,即有醉人的烈性,又有沁脾的醇香。

来,为预祝松基三井顺利开钻,干一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