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一片蓝天(2)

130 公里的迁徙

松辽局决定将松基三井的钻井任务,交给了刚刚完成松基一井钻探任务的32118 钻井队。

经过打松基一井近一年的锻炼,这支从玉门油田整建制调到东北参加松辽勘探的钻井队,已经基本适应了在没有后勤保障的条件下,独立开钻的困难局面。

1959 年春节刚过,32118 钻井队回乡探亲的二百来号人就聚齐了。从解放军部队以少校军衔转业的队长包世忠和与他同期转业来队的大尉军官指导员沈广友,俩人接受任务之后,马上就合计起率队远征松基三井如何搬家的事。

32118 钻井队是一支为适合勘探需要,特别加强了的超级钻井队,下属4 个钻井班,一个设备保养班,一个警卫班,同时还配有8 台汽车保障运输。队部设有医务室和财会室,外加上人人离不开的炊事班,在册人数218 名。人多热情高,还没等队领导召集开会,心急火燎的职工们就纷纷递上决心书请求分配任务。队长和指导员一商量,决定趁热打铁,马上召开诸葛亮会议,发动职工献计献策,拿出拆装41 米高的井架,拉运120吨重的设备,还要安全通过130 公里的翻浆土路的一套应急办法。

32118 钻井队能上阵的不足200 人,运输车辆连新带旧仅有8 台,单车载重量最大不超过4 吨,既没有吊车装卸,又没有拖拉机配合,按常理说根本不具备独立搬迁的条件。怎么办?不能等,不能靠,3 月份搬家,4月份开钻,时间不能往后拖……困难不用说,就在大伙面前摆着呢。包队长和沈指导员,十分了解自己的部下,他们个个都是响当当的男子汉,班长以上干部几乎都是共产党员,特别是副队长乔汝平,还是当年石油师的老排长,组织队伍冲锋陷阵很有一套办法。

响鼓不用重槌。32118 钻井队的党员干部和职工,一连几天吵吵嚷嚷,出主意想办法,为了安全措施问题不少人争得粗脖子红脸。集思广益的结果定出了蚂蚁搬山、人拉肩扛、加固超载、慢速行车,前后保镖的搬家方案。

身材魁梧、说话办事干脆利落的队长包世忠打井虽然还不算是内行,但是多年带兵打仗,走南闯北,发动群众却有一套娴熟的领导艺术。这位枪林弹雨中闯荡了十几年的老八路,从来就没有在困难面前低过头。1923年,包世忠出生在河北省丰润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41 年在华北地区抗日战争最残酷的相持阶段参加八路军冀东12 团,扛着一挺从日寇手里缴获的歪把子轻机枪,在长城一线打鬼子除汉奸。从18 岁到36 岁的18 年间,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数百次战火硝烟的洗礼和无数艰难困苦的考验,炼就一副钢铁之躯,磨砺出坚韧不拔的品格。1958 年他主动放弃了转业到大城市安排照顾性工作的机会,带着伤残志愿要求到工作条件依然十分艰苦的石油战线,并且一杆子插到底,直接到钻探一线的32118 队挑大梁。脱下军装不到一年的包世忠,在他的身上仍然保持着解放军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抓工作严厉的时候斩钉截铁,聊家常温和的时候满面春风,工人尊敬他、爱戴他、拥护他,有时还有点害怕他。为了表明铁了心干石油勘探这一行,包世忠说服了同是部队转业,已经带着3 个孩子先于他分配到长春市一所干部学校当了卫生员的妻子,也到前线钻井队安家落户。包世忠队长的品行和威望在32118 钻井队的职工心中树立起一面鲜艳夺目的旗帜,有榜样的力量无需用更多的语言去做动员,党员干部的形象是最有影响力的号召。

1958 年,32118 队初来东北打松基一井的时候,困难比现在还大,过去在玉门油矿打井,后勤保障成龙配套,立井架、搬钻机、平井场都不用钻工操心。如今在松辽孤军钻探失去了依托,一切都要井队自己想办法解决。队长包世忠和指导员沈广友恰巧就在这个时候走马上任,没别的办法,只能是“革命加拼命,苦干加聪明”。井队的工人硬是靠着一副肩膀两只手,用棕绳和滚杠配合,从安达火车站卸下了上百吨重的钻机,装上了从哈尔滨运输公司开来的一辆30 吨载重量的特种拖车,千辛万苦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把设备“化整为零”运到了井场。第一次独立安装井架,钻工们也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是在哈尔滨请来金属结构厂的高空作业人员支援下,才完成井架安装开的钻。

这次向松基三井搬迁,32118 钻井队众志成城,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闯出无需别人支援,独立搬迁、安装、开钻的新水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