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查德本名吉姆·格兰特(Jim Grant),1954年生于英格兰中部的考文垂市。与其笔下的美国西部小镇相似,他的家乡是草木稀疏的不毛之地。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格兰特兄弟 ①,从小抱持着与这个偏僻工业小城的格调毫不相符的梦想,谁会想到当时的李查德竟然想当一名流行歌手或影视演员呢?但聪慧的他很快发现自己不是那块料,于是按部就班、乖乖去了伯明翰上学,和《魔戒》的作者托尔金成了校友。后来,格兰特兄弟先后进入谢菲尔德大学修习,李查德念的是法律系。课余时间,他就到附近的剧场打临工,这是命运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的起点。这份兼差工作的经验使他在毕业后于格拉纳达电视台(Granada Television)谋得了一个职位,从而正式进入影视行业。适逢英国电视史上的黄金时期,李查德在这一岗位上干了18年之久,参与了多部剧集的制作。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他40岁那年(1995)的某一天,就像其笔下主角杰克·李奇“被退伍”一样,李查德被公司突然裁员,他不得不开始考虑如何开始新的人生。据作者后来回忆,他当时忽然觉得,这个别人眼中的危机,说不定将成为自己命运易辙的转机。自小喜读雷蒙·钱德勒、约翰·麦唐诺(John D。 MacDonald)等人冷硬作品的李查德,花六美金买来纸笔,坐下来写出了他的首部小说《地狱蓝调》(Killing Floor,1997)。该作于1997年问世,发表甫久便双取安东尼奖、巴瑞奖的“最佳处女作奖”,同时还入围了黛丽丝奖、麦卡维蒂奖等多个推理奖项。这本节奏感、紧张度、悬疑气氛、推理趣味十足的作品,一下子捧红了刚刚失业的李查德,也为“独行侠”李奇大兵在推理江湖上扬名立万,一位全新的冷硬大师于焉诞生。
被誉为“与杰夫里·迪弗齐名的惊悚天王”的李查德,不像迪弗、劳伦斯·布洛克、迈克尔·康奈利等作家那样多产,除了引以为傲的杰克·李奇系列和十数短篇作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作品可供阅读。推理创作之余,他偶尔也受邀担任兼职编辑,甄选推出一两本年度短篇推理佳作集。他还在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被美国推理作家协会(The 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选为主席,组织、处理和主持该协会的一些重要活动,这一职务应该是对其推理文坛地位及影响的最好肯定。对李查德来说,唯一的愿望就是继续为喜爱他的读者写好李奇故事并拿到爱伦·坡奖、匕首奖和大师奖等更具分量的推理类奖项吧。
自《地狱蓝调》开始,浪子神探系列以每年一部长篇的速度持续稳定发表 ①,目前已经推出15部,在43个国家以30种语言出版,并被派拉蒙和汤姆·克鲁斯的公司买断电影版权,而有李奇登场的短篇小说则9次入选“年度推理杰作集”。但最令读者和评论家感到欣慰的是,作家的优秀文笔和产量的相对稳定使得该系列的作品质量整齐划一、部部精彩,无一不是佳作,从未失手过,这是十分难得的。因此,很多推理评论家在接受相关采访时表示:“每次有人请我推荐李查德的作品时,我都会感到头疼,因为从李奇系列中只选出一两本来读,实在是太难了--我的建议是:从《地狱蓝调》开始一直读下去吧。”得到如此评价的深层原因是李查德和他笔下的杰克·李奇一样睿智,虽然坚持一定的基本原则,但也会进行一些与众不同的尝试,这些创作探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冷硬私探小说、动作惊悚小说与其他流派风格的统合,比如处女作《地狱蓝调》、第五作《暗夜回声》等对西部小说、黑色犯罪小说的借鉴,第三作《一触即发》(Tripwire,1999)、第四作《索命访客》(The Visitor,2000)、第七作《无间任务》(Persuader,2003)等对本格解谜小说的致敬,第二作《至死方休》(Die Trying,1998)、第六作《模拟刺客》(Without Fail,2002)、第十一作《厄运连锁》(Bad Luck and Trouble,2007)等对间谍反恐小说的优化,第八作《双面敌人》(The Enemy,2004)在推理攻防和心理描写方面张力十足,第九作《完美嫌犯》、第十作《假面人质》(The Hard Way,2006)则分别涉足“无差别杀人”“绑架营救”等经典犯罪主题,《暗夜回声》还对法庭推理题材进行了一番完美演绎,其背后的深度内涵,让人不禁联想到最近的剧情大片《定罪》(Conviction,2010);而对非法移民的边境虐杀、对非白人种族的歧视厌恶等内容的触及,则会连结诸多经典影片的神经。主题和题材的多元化、结构和视点的复杂化、伏笔和细节的本格设置、氛围和节奏的惊悚处理、情节和文笔的张弛有度,加上角色设定的独特不凡,以上所有这些成就了浪子神探系列的耐读性。因此在笔者看来,李查德写的未必是最好的推理小说,但绝对是最好看的推理小说!
暗夜回声已然响起,且让我们静下心来,聆听那一阵阵动作惊悚场景所带来的心跳悸动吧。
2011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