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拉巴马的躁动:雷曼三兄弟开创实业发展之路(2)

亨利和两位同伴在等待到达莫比尔的船只起程之前,可能在纽约有一段空闲时间。他们也许在现在的迪威臣街以北和鲍佛瑞以东一带闲逛,抑或短暂停留,当时那一带居住着许多德国人。人们把那里叫做“小德国”。尽管那里都是德国人,但却完全不同于亨利在德国生活的环境。林帕尔位于到处都是田地、花园和葡萄园的山区,而“小德国”更像纽约市区。5层高的廉租公寓有时候会容纳多达20多户人家居住。就在一年前的1843年,改进贫穷状况协会曾这样描述廉租公寓,“空间狭小,室内布置、供水、供暖和通风都欠佳”。大约50年后,亨利的侄子赫伯特·亨利·雷曼将高度关注城市中的这些区域,作为社区干事在这些区域工作。后来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他成为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的得力助手,受命实施罗斯福总统发起的“新政”改革和福利计划。

1840年,纽约的北部已延伸到14街。移民大量涌入,聚集在下东城的老城区居住,而原有的城市居民都纷纷涌向北面和西面。东河附近的曼哈顿地势低洼的区域被人们称为“沼泽地”。“沼泽地”湿气较重,不适合居住,富人和中产阶级家庭都加速搬迁到市郊。

往返于市郊的人们搭乘固定路线的马拉车辆——相当于公共汽车,这些车辆通常被粉刷成彩色。车主们给车辆取名华盛顿先生、华盛顿女士等类似这样的名字。男人们到市里去上班,而女人们则是去下百老汇购物。处理完各自的事情,大家就匆匆离开,只有穷人们在市区过夜。纽约有名的黑帮那时候还没有形成气候,但在19世纪40年代结束的时候就声名在外了——当地的积怨和大规模的爱尔兰移民引发了“鲍佛瑞男生”、“城市流氓”和“死兔帮”等黑帮间的争斗。

亨利初到纽约之时,距离摩天大楼成为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的时代依然久远。但是华尔街西街口的三一教堂即将成为这座城市天际线的重要部分。1838~1839年那个冬天,大雪严重破坏了教堂,那时候重建工作正在进行中。1846 年完工后,三一教堂的尖顶成为纽约最高点,达281英尺。

我们不能确定对美国的第一印象是否让亨利思念起巴伐利亚的家乡,但这些第一印象大概没有让他后悔离开家乡。林帕尔位于纽伦堡和慕尼黑之间,距离周边最大的城镇维尔茨堡几英里。林帕尔最显眼的建筑就是位于镇中心的格伦巴赫城堡,建于1600年。格伦巴赫城堡一端是圆形的角楼,看起来不同于传统的护城河围绕的四方城堡,而更像是一座飞扬跋扈的大教堂。这样的特色或许并非偶然,起初占有城堡的当地统治者据传是采邑主教(兼任主教的公国君主)——后来在18世纪时这座城堡归巴伐利亚国王所有。林帕尔,乃至巴伐利亚都笼罩在当地君主和罗马天主教教会的双重暴虐的阴影之下。

林帕尔镇的120名犹太人——总人口1 300——处于林帕尔皇家和教会的双重压迫之下。他们都愿意把犹太人作为纳税人,但是法律却强行限定犹太人生活的区域,而且一个家庭只有长子成人后可以留在镇上。亨利是家中十个孩子中的老六,也是次子,因而必定要离开这个地方。

亨利的父母亚伯拉罕和埃娃·雷曼对他进行了全面教育。与兄弟姐妹一样,亨利上午在林帕尔的犹太人学校学习,下午在罗马天主教学校学习。他学会了如何深刻理解和继承源自家族商人背景的商业技巧。他的祖父泽利希曼·勒夫是一位“出色的买卖人”或者叫零售商,经常穿梭于德国的各条公路线。他从农民手里买来谷物、皮毛和羊毛进行售卖,还在莱比锡和法兰克福等地的交易会上购买香料等奢侈品售卖,后来一步步跻身到中上层犹太人之列。亨利的父亲通过做牛贩子和酒商也过上了更加安定富有的生活,而亨利14岁离开学校后就开始为父亲工作。

亨利从小就喜欢旅行,希望走出巴伐利亚和德国的控制范围,到外面的世界去。那时候政府还没有宏大的德国规划,普鲁士人奥托·冯·俾斯麦伯爵统一德国的计划也没有开始。俾斯麦最终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通过战争统一了德国。在首都柏林,普鲁士人最为强大,而德国本身仅作为一个地理名称卑微地存在。各邦国都固执地坚持德国为自己的祖国,而犹太人不在其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