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节:小镇故事多(12)

谨以本书献给

已故的

傅斯年

杰出的历史学和哲学学者

战时在中国四川李庄的最友好的欢迎者

他曾在那里和我们共用一晚探讨中国火药的历史

俞大维

物理学家

兵工署署长(1942—1946年)

我常常在他的办公室与他共享他的“战地咖啡”

并在1984年我们愉快地重逢

注释

[1、8、22]《费正清对华回忆录》,费正清著,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2、3]金岳霖《悼沈性仁》,载《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刘培育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4]沈性元《不失其“赤子之心”的学者——对金岳霖先生的点滴回忆》,载《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刘培育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5、7、21] 巫宝三《纪念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经济研究事业的开拓者陶孟和先生》,载 《近代中国》,第5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出版。

[6、11]《李约瑟游记》,李约瑟等编著,李廷明等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9] 单士元《中国营造学社的回忆》,载《中国科技史料》,1980年2期。据与梁思成夫妇共事的陈明达生前对其外甥殷力欣说,梁、刘在李庄后期不能合作,生活艰苦是一个方面,主要的还是刘认为林徽因过于霸道,对营造学社事务干涉过多,最后不得不离开李庄另谋他职(2007年冬,殷力欣与作者谈话记录)。

[10、31、32] 《中国建筑之魂》,费慰梅著,成寒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版。

[12、24]程沧波《再记傅孟真》,原载《傅故校长哀挽录》,第2卷,转载《鄂鄂之士——名人笔下的傅斯年》,王富仁、石兴泽编,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13] 傅斯年《我所景仰的蔡元培先生之风格》,载《傅斯年全集》,第五卷,欧阳哲生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14、15] 傅斯年《我对萧伯纳的看法》,载台北《自由中国》,第三卷,第十期,1950年11月16日。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戏剧家、评论家兼热心的社会主义者。

除了政治观念上对萧氏大加反感,傅斯年还认为萧伯纳的戏剧充斥着虚伪与陈词滥调。这个滥调是“莎士比亚戏中的丑角(Fool),或应云‘戏子’,因与中国之丑角大不相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戏子是这样的:用极傻的姿态,和表面极傻的语言,说极幽默,极其富于批评意义的话。萧伯纳自命不凡,他说‘也许莎士比亚比我高些,但我站在他的肩膀上’,这话的道理,假如文艺进步如科学一般,后来居上;然而并不如此。他和莎士比亚确有一个关系,就是他是莎士比亚袋中的人物‘戏子’,多嘴多舌的很有趣味而已。莎氏的戏剧气象万千,他只得其一曲而已。托尔斯泰批评莎氏,谓他的艺术无人生热诚,仿佛‘性命无安顿处’,这话自有道理,奈何萧伯纳以一曲之才而要‘蚍蜉撼大树’”?萧伯纳自称他在思想上受巴特尔(Samuel burler)的影响,但傅斯年认为萧对于巴特尔只是一味地剽窃而已,并且是亦步亦趋,“即如巴特尔发了奇想,‘考证’出荷马史诗的作者是一个希腊女人,萧伯纳也就是‘考证’莎士比亚短诗的暗色女人是谁。(但)二人有个大不同。巴特尔文字隽美,思想深入,生前几乎无人读他的书”,而萧伯纳却正相反(《我对萧伯纳的看法》)。

[16]程沧波《记傅孟真》,载台北《新闻天地》,第156期。

[17] 原载《独立评论》,第5号,1932年6月19日出版。转引《傅斯年传》,304页,焦润明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18]李约瑟来李庄之时,抗日战争已度过了最艰难的关头,国内与国际的大气候呈柳暗花明之势,国人多憧憬着战后的美丽远景。因此后方的若干学人,急不可耐地提出了战后建都问题,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人主张战后仍在南京,有人主张迁都长春,有人主张迁都北平或西安等。受这股风潮影响,尚来主张“反攻第一,收复失地第一,而笑人家谈战后事”的傅斯年,也在悄悄地思考酝酿这一关乎民族兴衰存亡的重大问题,而思考的结果是应迁都北平。这一主张理由很多,而最为主要的,便是迁都北方可以全力抗制苏俄。傅氏认为凡一国之都城,应设在全国军略上最要害之地,而战后全国军略上最要害之地,必在北方。国人应鼓起勇气,效法汉唐定都长安的精神,把国都放在与强邻接近的地方(汉唐的主要压力来自于西北地区匈奴等少数民族)。当时的苏俄对中国的野心日炽,傅斯年碍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和中苏正在进行“邦交”活动,从大局着想,没有对苏俄作明显的指责,但他没忘了委婉地告诉国人,苏俄将来必为中国的大患,以此唤起沉浸在麻木中的国人注意。这一观点他在稍后发表的《战后建都问题》(载1943年11月29日重庆《大公报》星期论文)一文中可以相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