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要权要讲时机

无权一定难成大事,而权大也容易引发不测。曾国藩对此颇有体会,所以,他认为权大了可以让权,但是无权的话就一定要去争取。

但是,曾国藩并没有直言不讳地去索要权力,他的要权术是有一定技巧的,这也是曾国藩独有的一门技巧。

筹集粮饷是行军打仗的主要事务,握有筹饷实权的督抚之职,朝廷是不会轻易授人的。在曾国藩以籍侍郎身份带兵的时候,他只有兵权,却没有筹饷之权,他在湖南、江西遭到窘境的时候,就是因为粮饷问题才受制于人的。

可见,权力在某些时候还是很重要的,没有了权力,即使有再大的实力,也会有很多办不成的事情。

但是,要权也是有一定的技术性的,最重要的就是要选好时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实权,才能富有效果和艺术性。而曾国藩后期的大有所成和他对要权时机的把握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病逝,为此,曾国藩上奏欲回家服丧。按照当时的规定,应该待朝廷下旨准可后方可行动,但是曾国藩却没有按规矩办事,他还没有得到清廷的批准就回籍奔丧去了。但是,迫于湘军是清廷的支柱,所以清廷没有追究曾国藩。反而还赏给他三个月的守孝期,并赐予几百两黄金作为治丧费,还命他守孝结束后仍回江西军营。

然而曾国藩并不想要这些没有意义的抚慰和虚荣,他真正想要的是实权。所以,他在《谢恩折》上说道“欲陈情而悚息”,并请求开缺守制。

其实,曾国藩是想借此引起清廷的重视,从而得到军权。

在守孝期限已过的时候,曾国藩也没有动身回营,为此,咸丰皇帝一再地敦促他重返前线领兵作战,而他却上书道:“自问本非有为之才,所处又非得为之地。欲守制,则无以报九重之鸿恩;欲夺情,则无以谢万节之清议。”

他还提出“非位任巡抚,有察吏之权”以谋取督抚之职。

不仅如此,曾国藩还乘机表示自己要在家中终身守制,有意向朝廷请辞了兵部侍郎一职。

为此,咸丰皇帝非常恼怒,便真的削其职、收其兵,并朱批道:“江西军务渐有起色,即楚南亦变肃清,汝可暂守礼庐,仍应候旨。”

此次要权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战局形势的好转。本是要权,反被削职,曾国藩为此很无奈。他为此事愤愤不平,但经过终日反思之后。他还是决定以大局为重。但他还是迫切希望能重回战场、重掌湘军。

咸丰十年,李秀成攻克苏州。清廷又不得不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并命其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所有的水陆军皆由曾国藩管制,杨岳斌、彭玉麟统率的湘军水师也归还于他,力求夺回江南。

刚开始要权的时候失败了,就是因为曾国藩没有选对时机,因为当时的咸丰时时收到前线的捷报。而后来,时机来了,石达开攻克常山、李秀成攻克了苏州,这使得清廷不得不把曾国藩想要的大权交给他。

所以,这场与朝廷的要权争斗,还是曾国藩胜利了。

曾国藩之所以一次次地向清廷要权,也是有自己的把握的,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胡乱之举,这就是曾国藩要权的巧妙之处,当然,最后由于不利的局势给了他机会,这也是成就其要权大策的重要因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