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羽翼未丰,决不妄动

官场上,羽翼未丰满时,不可四处张扬,要善于保存自己,不可轻举妄动。过早将自己的底牌亮出去,或在不足以制胜的情况下出手,往往会失败。

曾国藩非常明白这个道理,他曾经说过:“一向贪图美名,必有大污辱之时。”

在他初建湘军时,水陆两军加起来也只有一万余人,而太平天国当时却有百万之师。曾国藩若是轻举妄动,无异于以卵击石。为了保存实力,曾国藩曾经有过四次抗旨。

咸丰三年,曾国藩练兵有万余人。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爱将江忠源。可是,江忠源不知深浅,立刻就向朝廷和盘奏出事实,结果惹来咸丰皇帝一连串的征调谕旨。

第一次征调:咸丰三年,太平军进至蕲、黄一带,武汉危急,咸丰帝下旨,命曾国藩率炮船增援湖北。

第二次征调:咸丰三年十二月,太平军进攻庐州,咸丰帝再次下旨,令曾国藩督带兵勇速赴安徽救援。

第三次征调:咸丰四年二月,太平军袭破黄州大营,清廷再次催促曾国藩带兵赴援武汉。

然而,这三次征调都没有成功,因为曾国藩抗旨不遵!

曾国藩深知太平军兵多将广,训练有素,绝非一般农民起义队伍可比。若想与之一较高下,没有一支劲旅是不行的。况且当时曾国藩手上仅有陆上兵马,并没有训练水师,而人所共知的是,太平军争雄首先是在水上而不在陆上。很显然,如果没有一支得力的炮船和善战的水勇,根本就无法与拥有强大水师的太平军相抗衡。

所以,曾国藩说:“船炮不齐,决不出征。”在给朋友的信中,曾国藩也说:“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

这个世界是凭实力来讲话的,没有实力就有发言权,这是现实世界中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因此,想在官场生存的人必须懂得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实力,在自己实力不够时千万不可轻举妄动。

曾国藩为坚持船炮不齐不出省作战的原则,甘冒抗旨不遵之罪,由此可见,其为官之审慎,更可见其徐图自强之心。

为了保存实力,等待良机,曾国藩甚至还摈弃了师友的私人情谊,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老师吴文和门生江忠源被太平军击败,见死不救。

当湖北第一次出现危急时,他于咸丰谕旨之先已接到其老师——湖广总督吴文求援的信函。长期以来,曾国藩与吴文交谊深厚。如今吴文紧急求援,无论出于公理,还是出于私情,曾国藩都不可不救。

但是,曾国藩接到吴文的信函后,并没有立即出兵赴援。不久,太平军西征部队回师西上,吴文接连发信向曾国藩求援,曾国藩都复函拒绝出兵,并反复说明不能草草轻发的道理。结果,吴文兵败自杀。

在曾国藩诸门生中,江忠源办团练最早,最有实战经验,同时也任职最高,最得清政府的信任。曾国藩曾打算练勇万人概交江忠源指挥,完成镇压太平天国的重任,而自己只在后方办理练兵筹饷等事。

当太平军进攻庐州时,江忠源危在旦夕,曾国藩并没有派大军出征救援,仅派刘长佑率一千新勇由陆路赴援。结果,江忠源也兵败自杀了。

为了赢得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其后的军事胜利打下基础,曾国藩坚持不轻易出战的方针。为了保存实力,他决不轻举妄动。

他常常告诫诸将说:“宁可好几个月不开一仗,决不可以开仗而毫无安排、准备和算计。”正因为有此原则,曾国藩才得以保住资本,成就后来的胜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