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上甘岭,一段关于英雄的记忆
中国人或许有这样那样的劣根性,但在国家危急之际,还是能一呼百应地抱成一团。鲁迅曾说:“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随便翻开中国历史的哪一页,都会发现,中国人敬重的多是那些为国立功的大人物。新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讲的就是大英雄的故事。
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 等一大批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雄,用“小米加步枪”教训了耀武扬威的美国佬。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的年轻人而言,不只是一场打胜了的战争,还是一场彰显了国家尊严,张扬起国家荣耀的战争。战争通常被看作国家实力硬碰硬的对决,建国之初的中国,综合国力当然无法和美国相提并论,但中国人却让号称头号强国的美国举起了白旗。
还有什么比这更酷的事么?
这一场成就了无数英雄事迹的惨烈战争,让中国军人的形象在普通人心目中顿时高大起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成了年轻人的流行语,《上甘岭》中那段“一条大河,波浪宽 ”的主题曲,被人们一遍遍地传唱着,而每唱响这首歌,人们眼前就会浮现出志愿军战士的身影。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那个时代的英雄偶像,有激励人去创造一个国家奇迹的力量。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美国大兵和韩国部队带来了300多门大口径火炮,数十辆坦克和军用飞机,对着志愿军的防御工事一通猛击。在美军的强烈炮火下,志愿军辛苦修建的工事就像摔在石头地上的玻璃瓶子那样脆弱,坑道剧烈地震动起来,好像发生大地震一样,一个年仅17岁的小战士被当场震死。
17岁,正是花一般的年纪。
战斗打得非常惨烈,志愿军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占据优势,他们能做的就是用血肉之躯和美军的大枪大炮相抗。在把守一些阵地时,志愿军战士和敌人进行了肉搏战。
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的诸多英雄之一,1952年10月20日,黄继光收到命令,去配合战友完成爆破敌军堡垒的任务,以便大部队能拿下0号阵地。任务紧急,黄继光没有时间讲什么豪情壮语。一个战士用机枪掩护黄继光等人,黄继光和战友在敌军的炮火下灵活穿梭,但在准备炸第三个堡垒时,黄继光这一行人中,只有黄继光一人尚有行动能力。黄继光咬牙将一枚手雷扔到了敌堡里,但敌堡只被轰掉了一个角,战斗力没有减弱分毫。见到这种情况,已经身负7处伤且再没有任何武器的黄继光,做出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决定。他向战友所在的方向挥了挥手,没等战友反应过来,他就扑到了敌堡的主射击孔上,将枪眼牢牢堵住。也许在那一刻,他只是想用自己的死换取战友们更多的生存机会,那都是他生死与共的兄弟。
一个战士看到了黄继光堵枪眼的一幕,他冲上去,冒着死亡的危险,抱回了黄继光的尸体。事后,人们发现,黄继光扑向枪眼前身体上的那7处伤口,没有一处在滴血。他的血已经流光了。
1952年10月20日,黄继光只有22岁,也是花一般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