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按照上市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聘请了独立董事并建立了相关监察机构,在企业重大决策过程中通过日常沟通、网上交流、股东大会等方式听取投资者建议,并通过公告及时向社会披露相关信息,实现了日常经营管理的规范、透明化运做,杜绝了因个人决策给苏宁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国际化的证券市场也为苏宁学习国内外优秀企业的管理方式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其次是上市之后企业的美誉度,知名度的提升。上市为苏宁带来更多的媒体关注,同时中国有近3000万股民,国内外更是还有大量的证券行业从业人员和专家学者,苏宁的股市表现也必将吸引他们强烈的关注。众多投资者的咨询和实地考察让他们主动地全面了解苏宁,认知苏宁的内部核心竞争力,并最终认同苏宁,不仅为苏宁获得了很好的口碑效应,还直接拉动了股市的良好走势,进一步为苏宁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度。
上市不仅为苏宁募集了资金,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企业带来了起码需要上亿广告费才能达到的宣传效果。苏宁这样的家电零售民营企业在创业初始几乎没有任何光环笼罩,虽然93年的南京空调大战使得苏宁声名鹊起,连续10多年的空调销售冠军更是让苏宁在行业内举足轻重,但这毕竟带有区域和行业的局限性,随着苏宁开始向全国连锁进军,这种品牌的局限性开始显露出来。
苏宁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品牌推广,但品牌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相当多消费者对苏宁的印象仍只简单停留在和其他家电连锁企业一样的定位上,苏宁也曾无奈地被冠以"低价杀手"等称号。
要想让消费者了解到的是苏宁的经营模式、管理制度、服务理念、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的内涵,让他们认同苏宁并愿意感受苏宁所能提供的一步到位的购物享受,上市就为苏宁这样一个品牌宣传的诉求找到了很好的突破点。
第三对扩大连锁规模有好处。当苏宁全国要开1000家店时,就对资本有很大的需求,所需要的资金远远超过预计。这个时候上市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一个规范管理过程。上市确实是多了法律、大众的约束,但这是一个大企业必备的素质。连锁是发展,而上市就是交规,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苏宁上市并不是为了现实的简单圈钱,张近东最看重的还是上市后苏宁全面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接轨这样一种远景,能使苏宁这部优质的赛车沿着通畅的高速公路向前奔驰。
从2000年开始,苏宁开始筹备上市。2001年6月,苏宁完成股份制改造,变为"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6816万元。2001年11月,得到国家证监会批复进入上市辅导期,这在苏宁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意味着公司从"个人的苏宁"向"社会的苏宁"的转变。
在上市之前有非常多的境外投资者找苏宁,并极力推荐苏宁去香港上市。同年,张近东的老对手国美电器在娴熟的资本运作后2004年在香港上市,为老板黄光裕打造出百亿身价。张近东对资本市场的运作及结果并不太懂,他认为:去香港上市也许会给苏宁提供很多作秀的噱头,但苏宁今后更多的精力还是会放在产业上,把实业做好就对得起投资者了。
2004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审委核准通过苏宁电器IPO上市申请。7月21日,随着张近东的重重一槌,苏宁电器(002024)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以29.88元的开盘价正式挂牌交易,最终以32.7元收盘,与发行价相比,首日涨幅100.24%,一举成为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公司发行A股股票2500万股,发行市盈率11.26倍,计划募集资金40825万元,是中国第一家IPO的家电零售股。经过前后5年的努力,苏宁电器终于直接登陆国内A股市场,张近东身家一夜超过12亿元。
正式上市前一天,苏宁在深圳举办的晚宴俨然成了中国家电行业巨头的私人聚会,多家著名家电企业的领军人物纷纷到场,包括已经很少公开露面的春兰集团总裁陶建幸、美的集团董事长何享健、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等重量级人物。这种气势,一方面得益于苏宁在家电行业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张近东人脉经营的老到。
在苏宁上市开盘时,深交所的领导问张近东有何希望时,张近东坚定地说:"苏宁要成为中国龙头股。"此后,苏宁在股市上的表现如同它在家电连锁行业中一样优秀:上市当日即成为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期间最高问鼎70.25元。当多数人对16.33元的发行价(零售行业股价一般为6元)仍抱以怀疑的态度时,股价一度冲到33元,最终以32.7元收盘,股价上涨100%。
在此后的10多个月时间内,苏宁一直维持了作为沪深股市的第一高价股,成为名副其实的抗跌英雄。亮相资本市场刚满一年,张近东又推出10送2.5的全流通方案。苏宁电器一上市就成为基金宠儿,之后一直稳居中国股市第一高价股,股价屡创新高,一度突破70元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