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分享财富,汇聚人心(3)

至此,经过三次艰难的转型,苏宁不但走出了发展中面临的危机,也完成了由单一电器零售到连锁综合电器销售的蜕变,成为国内家电连锁业的一流企业。

苏宁在股市上的优异表现源自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赢利模式得到投资者的认同。

苏宁薄利多销、以规模赢得利润的经营方式。苏宁的净利润率为2%,通过低利润率、大规模从而形成总体的高利润,加之苏宁连锁发展低投入、高周转、轻资产运营,最终形成股本的高收益,为投资者带来效益的最大化。利润率很低提高了行业进入的门槛,对竞争对手有很大的封杀作用。苏宁扩张的空间巨大,发展模式不断重复复制,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一目了然,对未来的预期估计有清晰的把握。

第二,基础管理得到投资者的认同。

投资者选择股票,选择企业,除了看行业的基本面以外,更要了解企业内在的管理运作。苏宁注重基础管理,把家电连锁发展当作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和资本密集的长期事业来经营。不盲目发展店面的数量,而是把物流基地、服务网点、客服中心与店面建设同步配套,尤其是在支撑连锁发展的信息系统和人力资源方面,苏宁不遗余力、超前投入,领先于业内。

第三,企业文化得到投资者的认同。

苏宁得到投资者认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苏宁的企业文化。张近东通过自身的股权稀释而让一大批苏宁高管拥有了企业股权,从而使他们的个人利益、事业前景与苏宁的发展紧紧捆在了一起,成功地实现了从个人企业向现代社会公众企业的转变。

上市企业经营管理者面前永远有一个回报投资者的考核指标,永远不能懈怠下来。要想不让投资者在自己企业的股票上被套住,自己一定要被自己的企业套住,而且还要心悦诚服、满怀激情地自己套自己,解套的惟一手段就是发展、发展、再发展。上市四年里,张近东控制下的中小板上市公司苏宁电器市值增长19倍,股本扩张15倍;凭借资本运作,张近东个人财富从最初10.7亿膨胀为225亿。

上市成功,2004年也由此注定成为苏宁连锁发展质变的一年。这一年,苏宁新开店达到64家,总店数达193家,比2003年增长了1倍多,全年销售业绩突破221亿元。

在2006年8月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上,苏宁因为出色的投资收益、投资回报、赢利能力、市场反映和治理能力获得"最具投资价值上市公司奖"。

通过勤劳创业,通过规范运作,资本市场会给予创业者超乎想象的回报,张近东的个人身价一度飙升至300亿元。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富豪们正在资本市场里经历一场纸上富贵的"浩劫"。在按照2008上半年末的市值排名中,张近东财富缩水规模最大,达131亿元,但其仍以超过176亿元的持股市值雄踞榜首。2009月3月12日晚,胡润研究院第二次发布"2008胡润百富前20位富豪财富缩水报告",张近东缩水51%,但他在公告中称,2010年8月10日前不减持公司股票,以示对未来的信心。2009年05月苏宁电器总市值高达655.54亿元,与主板的优秀公司相比毫不逊色,张近东直接或间接持有这家公司约34%的股份。

股权激励,有财大家发

当经济利益的获取达到一定程度时,财富对真正的企业家而言,不过是数字而已,企业的本质是事业。阿里巴巴上市以后,人们发现创始人和董事长马云的股份不足5%,他将更多的股权用于对员工进行股权激励。 

与传统的私营企业,管理者牢牢将股份控制在手中不同的是,张近东愿意通过分散的方式,来保持企业的凝聚力。苏宁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张近东不断与团队和社会分享苏宁财富的过程。"重要的不是自己控制多少股权,而是让企业发展。"张近东表示。

张近东在公司管理方面的大方与慷慨也在业内传为美谈:公司成功上市之后,他把不少股权赠给了公司的高管。"股权大派送"让苏宁避免了国美那样高层频繁流动的现象。同时,苏宁电器也是中小板创造亿万富翁最多的上市公司。

与一些老板"只把股权分给家族成员"的做法大相径庭,与国美上市黄光裕不放弃51%的控股比例、国美其他高层也不持股不同,苏宁上市前尽管是张近东个人的企业,但为了企业未来发展,张近东主动将自己的股份稀释,2005只有约40%的股权,现为34%。

苏宁上市并非为了个人财富的膨胀。如果是为了个人的财富,张近东没有必要把一个公司变成公众的企业,也没有必要把股份交给我旗下的高管持有。张近东深谙"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这则古训:"当你赚1000万的时候,那是你自己的,当赚更多钱的时候,就是属于社会的,苏宁是社会的,张近东只是管理者和责任人。一些做得很成功的全球性大企业,最初的创办人家族股份如今所占比例其实已经很少,甚至已经不再是大股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