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怕老婆的“假博士”——胡适(1)

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如果没有其他同仁鼎力,陈独秀一枝独秀,很难撑起新文化运动百花齐放的大局面。蔡元培和北大为新文化闯将们提供了萃聚的条件;而北大的新派教授们,又各有各的绝招和本事,各自都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了别人难以作出的贡献。而其中几可与陈独秀相颉颃且比之学术寿命更长、影响更深远的要算是胡适了。

这里有个小插曲: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一科由着名史学家陈寅恪出题,其中一题是传统的题写对联,给出的上联是“孙行者”,结果一多半考生交了白卷。有个别考生对“祖冲之”,令阅卷老师拍案叫绝。有一个叫周祖谟的考生对以“胡适之”,惹得出题人不禁喜出望外,“对得这么好,考任何系都该录取。”虽为小事一桩,也可见此公确有鼎鼎大名。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当取自其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典故。

1910年,年仅19岁的胡洪骍远离家乡,漂洋过海,赴美留学,师从于赫赫有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1917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毕业时他提交的论文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进化史》。当时由7人组成的考评组中,只有一位德国教授精通汉语,别人都看不懂,所以他的论文被搁置下来。胡适当时急着回国,未能进行论文答辩,因此也就没有被正式授予博士学位。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了胡适的这篇论文,并定名为《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由蔡元培作序,署名为胡适博士着,学术界为之轰动一时。当时有人对胡适的“博士”身份提出质疑,说他是“假博士”。胡适对此可谓耿耿于怀。1927年3月,他访问美国,向哥伦比亚大学重新递交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副本,正式领取哲学博士学位,自此之后,一发而不可止,又先后获得了35个荣誉博士学位。如果以一人获得最多博士学位申请吉尼斯记录,怕是非胡博士莫属了。这35个博士学位,按学科分,法学24个,文学9个,人文学1个,不明学科1个;按国家和地区分:美国31个,加拿大2个,英国1个,香港1个。

当初到美国留学4年后的胡适,在一般留学生尚徜徉沉醉于美利坚丰裕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之中时,却写出了一篇充满忧患意识的《非留学篇》。在这篇长文开首,作者就大声疾呼:“留学者,吾国之大耻也;留学者,过渡之舟楫非敲门之砖也;留学者,废时伤财事倍而功半者也;留学者,救急之计而非久远之图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