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扶乩,难倒真有神灵“附体”?(1)

 

扶乩“迷信”史

正月十五,月圆之时,在厕所或者猪栏(地点不太美观)边迎接紫姑神,根据偶像的跳动,来预测明年是不是丰收年。

不要奇怪,早在古代,这是人们每年都会玩的游戏之一,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扶乩。说到扶乩,就需要好好解释一下了。它本身是一种占卜方法,别名是扶箕或者扶鸾。出现于中国古代,最早被刘宋刘敬叔的《异苑》记载。后来宋代的《梦溪笔谈》也曾提到过扶乩,而那时候迎厕神紫姑已经成了风尚,降神的日子也不再限定为原先的正月十五月圆之日了。

扶乩来源于古代的占卜问神术。那时候的人们如果有了疑难,就通过龟卜、蓍筮等向神请示,以此来预测吉凶,然后根据神的旨意去办事。西汉以后,产生了大量的谶纬书,道教法师们承袭这门技巧。扶乩降笔,依托神灵制作的道教经书,在魏晋时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东晋哀帝年间(公元362~365年),江东一带天师道(道教早期的分支)异常盛行,时任护军长史的许谧推举能够通神的杨羲到会稽王司马昱(也就是后来打的晋文帝)府上任职。许家世世代代都信奉天师道,他们在京都建业建了乩坛,许谧被封为坛主,杨羲则担任乩手兼纪录人。最初的道教《上清真经》31卷,就这样出自他们扶乩之手,但后世却对此表示怀疑,觉得他们是在假托神明自己造作。北周武帝天和年间,有一位叫王灵期的道徒。他通过扶乩将《上清真经》增修到186卷,其中127卷已经印制发行,并成了道教上清派的教科书,可见道教历史上扶乩活动是多么的丰富昌盛。上清派到隋唐时期更是盛极一时。

天师道和上清派在后来逐渐演变融合,到明朝早期发展成为正一道。正一道是目前我国道教的两大主要派别之一。从明末开始,扶乩开始深深影响我国的佛教发展。这种影响一是表现在形式上,即通过扶乩诸佛降临“亲宣”佛法和阐释教义,从而影响佛教教义;二则是佛教和扶乩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二者之间逐渐融合。清朝中叶时扶乩对佛教的影响,出现了又一个鼎盛期,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乩坛。

到了民国初年,北京城里就已经是乩坛林立了,当时更夸张的是居然出现了专门刊载扶乩消息和乩文的期刊,当时著名的佛教净土宗高僧印光法师、天台宗著名高僧谛闲法师、倓虚法师等,都曾经涉足扶乩。民国初年湖南邵阳县世代信佛的雷应期居士,在拜读了佛教乩文之后,就曾经感慨“不啻如来耳提面命”,意思是说扶乩对于佛法的阐释有着非常积极的功效。扶乩的盛极一时导致了大量经卷的出现,这些经卷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佛法的注释和批注形式,另一种则是依托名著叙述但实际内容并不完全一样。

说到民国初年的扶乩,就不能不提一件趣事。民国七年的时候,谛闲法师应北京徐蔚如居士的邀请,到北京讲经说法。白城隍(旧时城市的守护神叫城隍)降鸾后听说了这件事,说要去听谛闲法师讲经,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请谛闲法师为自己解说。后来,谛闲法师应邀前往,白城隍和关圣帝君也如期降鸾,并对谛闲法师大加赞赏,这件事在当时绝对称得上是头版头条。

到了1945年夏初,重庆成立了国际宗教研究会,发起人为了撰写宣言,就组织了扶乩,请济公降临乩坛为研究会题写个宣言。曾出任中国驻印度等国外交使节、信奉基督教的卢春芳先生,亲眼目睹并记录下了济公降临乩坛所写的乩文,济公以“钟灵毓秀”为韵,题写了中英文对照的《国际宗教研究会宣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扶乩业走上了国际化道路。在国风开放、经济繁荣的唐朝,扶乩传到了日本,之后由日本传到了荷兰,再由荷兰传到了欧美其他各国,开始了扶乩的异国之旅。在日本扶乩被称为“灵子术”,西方国家则称扶乩为“维吉板”,研究扶乩的组织叫做“灵学会”,能够组织扶乩和与神交流的人则有另外一个称呼——“神媒”或“灵媒”。

当然,不得不说的一点是,扶乩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科学不能解释的真相,所以新中国成立后扶乩被取缔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