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扶乩,难倒真有神灵“附体”?(2)

 

扶乩的神秘之道

看似神秘的扶乩,当然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规则了。其实扶乩说白了就是用乩笔在沙盘上写字。乩笔就是两根钉成“丁”字形的小木棒,插在一个筲箕上,有的地方是用竹圈或铁圈来固定乩笔。沙盘则是放了沙或米的簸箕。进行扶乩活动时巫师要准备装有细沙的木盘,没有细沙的话也不要紧,可以用灰土代替。然后烧香点烛,请神下凡,之后巫师便会拿着乩笔不停地在沙盘上写字,让乩笔在沙盘上肆意抖动。并根据沙盘上的图形说出一些话,口中则念念有词,说些诸如某某神灵附降在身的话。所写的文字由旁边的人记录下来,传说这是神灵的指示,经过整理形成文字就是具有灵性的经文了。巫师就是根据这些话来预测吉凶的。

各地区各时期的扶乩方法也是大同小异。宋代时候民间流行扶乩是以文为盛。陆游在《箕卜》诗中曾这样描述:“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厨中取竹箕,冒以妇裙襦。竖子夹相持,插笔祝其书。俄若有物评,对不顺臾,岂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娱。”由此就可以看出这个多产的诗人是以扶乩作为娱乐。其实说起来扶乩的兴起和科举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读书人临考前心中多发虚,这个时候就会选择用扶乩来求得神的安慰,陆游所说的“岂必考中否”就是指的预测科举之事。

其实,在1700年前的东晋年间,扶乩的应用就已经变得非常成熟。且在两千年的时间里,扶乩的用具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依然是专用的木制沙盘和三角形、“丁”字形乩架,或笸箩、筛、箩等。然而降临乩坛的角色却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大变化,据上海某大学的教授考证:降临乩坛的一般为鬼、神、仙等角色。清末民初,“在‘同善社’降坛的有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穆罕默德、耶稣、拿破仑、华盛顿、托尔斯泰等等”。尽管对于扶乩的真假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现在大学校园里流行的碟仙、笔仙、银仙、筷仙等游戏,其实就是扶乩在新时代的表现形式。

另外,扶乩的地点很灵活,可以在庙宇也可以在家里。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

“丧心病狂”的名人

清中叶名臣叶名琛之父叶志诜笃信道教,十分喜欢扶乩。叶名琛特意建造了长春仙馆(今应元路市二中附近),用来供奉吕洞宾、李太白两位大仙,遇见什么大事小情都会前来咨询。第一次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时候,叶名琛亲自扶乩,得到吕洞宾的指示:“十五日后便无事”,因此既不和联军交涉,也不防守,最后战败成为俘虏,被当时的人讽刺为“六不总督”。可见其中毒之深,已经弃家国于不顾了。

说到扶乩业的名人,有一个不得不提,那就是美国前总统威尔逊。他生前笃信扶乩,有一次在乩盘上写出了许多古代希伯来文,当时在场的人大呼惊讶,因为他们一个字都不认识。

而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的哥哥伊拉斯马斯?达尔文也同样坚信扶乩,经常在自己家里组织扶乩会。达尔文就曾参加过一次扶乩会,但中途就离开了。达尔文的好朋友、著名生物学家赫胥黎对扶乩虽然持怀疑的态度,但扶乩会却是经常参加。至于达尔文的另一位好友、著名科学家华莱士则是绝对的扶乩的坚决拥护者。

奇趣小贴士

关于扶乩的神话传说

关于扶乩曾有过很多神话传说,在这里就举一个例子。清顺治辛卯年(1651年)时,有个云间(今上海松江)男子扶乩。“乩仙”降临后,男子问:仙从哪里来?乩书曰:“儿家原住古钱塘,曾有诗篇号断肠。”男子又问:仙高姓大名?乩书曰:“犹传小字在词场。”因为男子不知道有《断肠集》,看见乩文有“儿家”两字,知道“乩仙”肯定是女子,便猜测道:“仙莫非是苏小小吗?”乩书曰:“漫把若兰方淑士,”男子疑惑不解:“莫非是李清照?”乩书又曰:“须知清照易贞娘,朱颜说与任君详。”男子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朱淑真降坛,于是一问一答,“乩仙”写成《浣溪纱》等词后离去。因为这个男子不通诗文,不知道朱淑真的诗作《断肠集》,所以这里“乩仙”的文采,明显高于该扶乩者,乩文由扶乩者造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