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毛泽东到河南新乡地区视察,在安阳接见了新乡地县级负责干部。他在和安阳县委书记陈春雨握手时,面带微笑地说:“啊,你是安阳的,安阳是曹操起家的地方啊。曹操这个人懂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毛泽东在与温县县委书记李树林谈话时说:“温县是司马懿的故乡。他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伟大领袖谈地名人名》,《中州今古》杂志,1994年第2期。)
司马懿(179~251),魏国后期重臣,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他和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主持国政。由于理学的影响,他与曹操都被后世定为欺寡侮弱的典型。其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诸葛亮大破魏并,司马懿入寇西蜀》等多处。
1958年11月2日至10日,毛泽东在郑州,召集由部分中央领导人和部分地方领导人参加的会议(即第一次郑州会议)。毛泽东在会议期间说:“三国时候,汉中有个张鲁,曹操把他灭了。他也搞过吃饭不要钱。凡是过路人,在饭铺里头吃饭、吃肉都不要钱,尽肚子吃,这不是吃饭不要钱吗?他不是在整个社会上都搞,而是在饭铺里头搞。他搞了30年,人们都高兴那个制度,那是有种社会主义作风。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由来已久了。”(萧延中:《毛泽东晚年政治伦理观述描》,见《晚年毛泽东》,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
张鲁(?~216),东汉末天师道(亦即五斗米道)领袖,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汉末占据汉中(东川),在各地设“义舍”,置“义米”、“义肉”,“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三原,然后乃行刑”。后被东汉政府任命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汉建安二十年 (215),曹操攻汉中,降;被封阆中侯、镇南将军。曹操灭张鲁,故事见《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镇逍遥津》。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武汉说,现在人民公社搞的供给制,不是按需分配,而是平均主义。中国农民很早就有平均主义。东汉末年张鲁搞的“太平道”,也叫“五斗米道”,农民交5斗米入道,就可以天天吃饱饭。这恐怕是中国最早的农民空想社会主义。我们现在有些同志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这非常危险。北戴河会议规定了过渡到共产主义的5个条件,哪一条也不能少,缺一条也不能向共产主义过渡。(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页。)
孙宝义在其文中写道:毛泽东在专列上读书学习,就是一大特点。这次,他读的这本书是《三国志》。毛泽东抓起书倒翻两页,这是因为他在家刚看过《张鲁传》,现在要重看一遍。三国时期的张鲁,曾在陕西汉中地区建立一个农民政权,在社会制度上实行某种程度的公有公享,各基层组织设置“义舍”,“义舍”置有“义米义肉”,“行路者量腹取足”,颇有些世界大同的味道。毛泽东对张鲁的这个农民政权,是非常赞赏的。眨眼间,毛泽东重新看清了《张鲁传》。他曾号召人们读《张鲁传》,现在他心潮澎湃,读不下去了。他奋然起身,将书带声带响地掼于办公桌上,大步走到车窗前,凝望近处飞掠而过的树木、村镇,远处向后缓缓旋转一般移动的绿野沃田和辛勤劳作的农民……张鲁只搞了30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孙宝义:《毛泽东的读书生涯》,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