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羽、张飞要“取其长去其短”(3)

1952年,毛泽东读《梁书·韦睿传》,就其中魏中山王元英“众兵百万,连城四十余”,包围钟离城。“(韦)睿自合肥径阴陵大泽,过涧谷,辄飞桥以济师。人畏魏军盛,多劝睿缓行。睿曰:‘钟离今凿穴而处,负户而汲,车驰卒奔,犹恐其后,而况缓乎?’旬日而至邵阳”。毛泽东批语:“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1页。)

周瑜(175~210),字公谨,东吴将领,庐江(今属安徽)人。汉建安十三年(208),与刘备联军,以5万之众,用火攻大破曹操军。当时曹军号称83万。其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开始于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刘秀,即东汉光武帝(前6~57)。更始元年(23),在昆阳 (今河南叶县东北)率3000人之众大败王莽军42万。

1952年,毛泽东读《新五代史·张廷蕴传》,就“廷蕴武人,所识不过数字,而平生重文士”,批语:“张桓侯之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张桓侯,即张飞,蜀汉景耀三年(260)被追谥为桓侯。《三国志·蜀书·张飞传》称:“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1954年,春暖花开之日,王芳(时任浙江省公安厅厅长)陪毛泽东漫步在杭州九溪十八涧。毛泽东问王芳:“《三国演义》你看过没有?”“看过。”“陈寿的《三国志》看过没有?”“也看过。”“你读的书还真不少呢。你认为关公这个人怎么样?”“我很佩服关公。”王芳想了想,回答说:“关公是个义重如山的很了不起的人物。他武艺高强,威震天下,先是斩了董卓的大将华雄,后来在曹操麾下时又斩颜良、诛文丑。千里寻兄时,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可以说人人皆知。他那重义气、轻富贵的优良品质,深明大义的儒将风度,‘单刀赴会’无所畏惧的英勇气概不知倾倒了多少人。但是,他又有唯我独尊、骄傲自大、不识大局等致命的弱点……”“看来你对关公还是很有研究的嘛!”毛泽东对王芳扼要简明的概括和头头是道的分析表示赞同,又问:“既然你对关公这么熟悉,我再问你一个问题,关公姓什么?”“关公,当然就是姓关了。”王芳答道。“错了,关公其实并不姓关,”毛泽东笑了笑说,“关公是指关为姓。”

于是,毛泽东向王芳和其他随行人员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关公自小很讲义气,可谓侠肝义胆。一次,他为朋友打抱不平,在家乡杀了人。他知道杀了人是要吃官司的,便立即逃了出来。他打算出潼关,以甩掉官府的追捕。他日夜兼程,来到潼关时,还不到五更天,关门紧闭。他好不容易熬到开关的时候了,却又犯了愁。那时,官府有一项规定,凡过关的人都要进行登记。这可怎么办?千万不能报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要露出马脚,那可不得了啊!眼看就轮到他了,他还没想出好办法。他心急如焚地望着这高大森严的关门,忽然来了灵感,在关门前,我何不就说自己姓关呢……这就是关羽指关为姓的由来。

“主席,《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上都没有这些记载啊!”王芳觉得毛泽东绘声绘色很有道理,便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出处。“你查查其他书,看看是不是这样?”毛泽东没有直接回答王芳,而是给他出了一道题。为了找到这道题答案,王芳后来细心阅读了许多有关的书籍,还是没有找到这个故事的出处。只是在一本《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考》上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那本书上也说,关公本不姓关,而是姓冯,名贤。至于后来为何改姓为关,却没有讲。(李约翰、镡德山、王春明:《和省委书记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3月版,第88~90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