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在人类经验中的故事冲动(3)

3.故事是连络已知与未知的奇妙桥梁。

舒曼*的钢琴曲集《儿时情景》*,用音乐整理他孩童时期的经验与记忆。开头第一首,标题是《未知的国度与人们》,显然,舒曼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孩童时期跟周遭世界特殊的关系。作为一个小孩,舒曼记得“知道自己的不知道”。小孩能了解能掌握的生活世界,只有那么一小圈,在一小圈之外,存在着巨大的未知,那里必然有未知国度里不一样的风土和不一样的人们。

小孩不只知道有巨大“未知国度”的存在,而且他们不像大人一样,可以安然地与未知共存。很多大人也都明白自己经验与知识有限,不过他们学会了轻而易举将之排挤在意识干扰之外,他们学会了对自己说:“啊,那些与我无关,我可以不知道,我根本不需要知道。”

小孩没有办法下定决心,什么跟他有关,什么跟他无关。他对一切未知的人与事抱持着浓厚好奇兴趣。可是,他要如何去碰触“未知的国度与人们”呢?

又是舒曼给我们明确的答案。《儿时情景》的第二首,接在《未知的国度与人们》后面的,是《奇妙的故事》。

故事是联络已知与未知的奇妙桥梁,或者该说,故事是将未知引进到已知中最神妙的窗口。孩童没有办法真的走到未知的国度里,听未知的人们说话,没关系,他们听故事,甚至编故事,用自己已知的各种知识重组,来拼凑想像中的未知国度与人们。

事实上,不只孩童这样做,大人也是。甚至连那些真正去到未知国度的大胆冒险家,他们都还是依赖故事来对自己说明,眼前看到的陌生景象,究竟代表什么样的意义。

大航海时代第一次去到热带雨林的欧洲人,被那里巨大的植物吓到了。每一片叶子,每一根树枝,每一条藤蔓,都是已知欧洲同类东西的好几倍大,好几倍浓绿。还有林子里的鸟类,不只巨大,而且闪耀着不可思议的辉煌颜色。探险家努力搜集能够装到船上带回去的样品,那搜集不到的呢?他们就编成故事带回去。

他们借用了自己听过的希腊神话,编了亚马孙王国的故事。既然那里的植物与鸟类都如此巨大,那里的人也应该等比例放大吧!所以亚马逊王国里的人,一定高壮而且气力无穷,还有——那里的力士都是女人!

探险家看到这些力大无穷的女武士了吗?显然没有,正因为他们没有在雨林里找到任何人任何王国,所以只能、也必须诉诸故事,来补上“未知国度”欠缺了的拼图。既然雨林的物种跟已知的世界相差那么多,那里的人不能不特别一点吧?既然欧洲的武士都是男的,那雨林的武士,空前巨大英勇的,应该换成女的,才合理吧!

那是故事的“合理”,比对已知想像未知,探险家把女武士的故事带回欧洲,四处流传,几百年后,雨林被探勘开发得没剩什么神秘未知成分了,然而那些热带植物与鸟类包围下的恐怖女武士的故事,却还留着,不曾消失。

<知识放大镜>

*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国作曲家,出生于德国茨维考(Zwickau)。舒曼自20岁跟随维克(Friedrich Wieck)学习钢琴与和声。22岁那年因右手无名指受伤,无法继续演奏,只好放弃成为钢琴家,专心作曲。舒曼写了许多钢琴曲,尤其在与老师的女儿克拉拉·维克(Clara Wieck)交往后,更是常常作曲让琴艺极佳的克拉拉弹奏。两人不顾老师的反对,于1840年结婚。

1841年,舒曼的“第一号交响曲”在孟德尔颂的指挥下,于莱比锡演出,获得成功,大大地鼓舞了舒曼。也因着克拉拉的鼓励,让舒曼的创作灵感更加丰富,除了交响曲,他也开始写协奏曲、室内乐。克拉拉也是舒曼音乐最佳的诠释者。

但是从1843年起,舒曼就出现了精神异常的情况,还曾跳河自杀,随后被送往波昂的私人精神病院疗养,1856年在此去世,享年46岁。

*《儿时情景》(Scenes from Childhood)德国浪漫派作曲家舒曼,在28岁时所写的钢琴小曲集。这十三首小曲的内容,都是在描述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玩耍,围在火炉旁听着大人说故事,或是在大厅中奔跑嬉戏的情景。这部《儿时情景》是舒曼在追忆自己孩提时的光景,并非为儿童所写。

关于这部作品,舒曼在写给爱妻克拉拉的信里是这么说的:

“我像长了翅膀一样,写下三十首可爱的小曲,然后选了十三曲,附上《儿时情景》为题。没有别的作品像这些音乐般,真正从我心里流泻出来。其中每一小曲的曲题,都是事后追加的,这是为了弹奏或了解的方便才做的。我深信你一定会喜爱这些曲子。”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其中的第七首《梦幻曲》。长度仅仅两分半钟,因受许多人喜爱,日后也被改编为小提琴或管弦乐的版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