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在人类经验中的故事冲动(2)

2.故事是假的,带给读者的众多感应,永远都是真的。

春风啊!你为何要将我唤醒你轻轻抚摸着我的身体,对我说:“我将以天上的甘霖滋润你。”可是,我的衰时将近了,风暴即将袭来,吹打着我枝叶飘零。明天,有位旅人将要到来,他见过我的美好青春;他的眼睛将在旷野中四处寻觅,却再也找不到我的踪影……念着这段诗,维特完全被诗中悲郁的情绪征服了。绝望中,他扑倒在聆听他念诗的夏绿蒂脚下,抓起她的双手,将它们按在自己眼睛上,再按在自己的额头上。夏绿蒂一时激动,也抓着维特的手按在自己的胸口上,并弯下身子来,两人的脸颊依偎在一起。维特将夏绿蒂紧紧抱入怀中,同时狂吻起她颤抖的嘴唇。夏绿蒂叫:“维特!”同时将头扭开。

维特放开了夏绿蒂,疯了似地跪在她跟前。夏绿蒂逃开了,走避到隔壁的房间去。

这是维特第一次拥抱亲吻他深爱的夏绿蒂,却也是他最后一次见到夏绿蒂,当天夜里,为爱情所苦的维特,就开枪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这是歌德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中,感动了多少读者的结局。能让此情此景长留人心,除了歌德的妙笔外,小说中维特对绿蒂朗读的那首长诗应该也功不可没吧!

那首诗的作者,是莪相(Ossia)*,一位苏格兰古代的歌者。他留下了两组哀凉凄美的古歌,里面几乎都是对于生命与爱情之必然颓毁的悲叹。18世纪六十年代,一位苏格兰诗人麦克菲森(James McPherson)发现了这些诗歌,将之翻译成英语,得以流传。没多久,莪相的诗传入德国,风靡了赫德尔(Herder)跟歌德他们那一群“狂飙运动”的成员,歌德尤其钟爱莪相的诗,自己动手将这些诗译成德文。

最让歌德感动的,是时空隔绝的古苏格兰,竟然有人如此贴近地表现了跟他一样的情感。被大自然包围,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敏锐地感知人与自然最大的差异——相较于自然,人的生命如此短促、如此琐碎。莪相的诗建立在这样的对比上,多么神奇啊,歌德那一代年轻的灵魂也被同样的主题反复折磨着。莪相的诗对歌德证明,有一种深沉却吊诡美好的悲观,可以穿越时空连续类似的心灵,而那深沉却吊诡美好的悲观,也是歌德试图要用文学来捕捉发挥的。

写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时,歌德并不知道,其实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叫莪相的古苏格兰歌者。那些挂在莪相名下的诗,真正的作者就是只比歌德早十三年出生的麦克菲森。麦克菲森创造了一个虚构的古代歌者,把自己写的诗包裹在虚构的莪相故事里。

如果本来知道那些诗是麦克菲森写的,歌德不会那么受到感动吧!感动他的,不只是诗本身,而是放在古代歌者故事中的诗。那故事,我们现在知道,是假的,但,歌德的感动,歌德将感动写进《少年维特的烦恼》带给读者的众多感应,却是真的,永远都是真的。

<知识放大镜>

*莪相(Ossian)古苏格兰说唱诗人。1762年,苏格兰诗人麦可菲生(James McPherson,1736——1796)声称“发现”莪相的诗,并翻译《芬戈尔》和《帖木拉》两部史诗,先后出版,于是“莪相”诗篇传遍整个欧洲,对早期浪漫主义运动产生重要影响。

实际上,这些作品大部分是麦可菲生的创作。学术界一致认为,被浪漫化了的史诗《莪相集》并非是莪相的作品,而于16世纪前期整理出版的《莪相民谣集》

才是真正的古苏格兰的抒情诗和叙事诗。歌德当时读到的莪相诗是麦可菲生写的,不能与真正的莪相诗篇《莪相民谣集》相混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