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通过否定的方式表达

有一次,在佛陀觉悟后不久,他走在摩揭陀国(Magadhan)乡村的路上,前往寻找之前和他一起修苦行的五名同伴。途中,另一位头陀行者优婆伽(Upaka)看见他走来,深受佛陀外表的震撼。不只因为他是位刹帝利王子,有着皇室的气质;且因他身长六尺以上,相貌堂堂,却穿着头陀行者的破衣服,而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优婆伽深受感动:

"朋友!你是谁?你的脸如此明亮与洁净,你的态度如此威严与平静,你一定发现了什么伟大的真理,朋友!你的老师是谁?你又发现了什么?"

才刚觉悟的佛陀回答他:"我是一个超越一切烦恼者,一个全知者。我没有老师,我是世上唯一的正觉者,没有人教我这个--我是靠自己的努力完成的。"

"你的意思是说,你宣称自己已战胜生与死?"

"是的,朋友!我是个胜利者;现在,在这心灵盲目的世上,我将前往迦尸国,敲响不死的鼓声。"

"祝你顺利,朋友!"优婆伽说,然后摇着头,走向另一条路。(《大事》第一篇)

实相难以言传,别愈描愈黑

佛陀从这次相遇了解到,直接宣示事实不一定能激发信心,也不见得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抵达迦尸国的鹿野苑,遇见先前的同伴时,他采取了一种更接近"分别论说"(vibhajjvada)的方式,所以才有四圣谛准则的产生。这反映了表达形式的转变,从"我已获得正等正觉",到"让我们探讨人为何会感到不圆满(苦)"。

佛陀的第二次开示,也是他在迦尸国鹿野苑所说,且是让五比丘觉悟的教法,就充分发挥了"通过否定的方式"。在此并不适合详细阐述该经,不过,简单来说,佛陀以寻找自我(巴利语atta,梵文atman)为主题,让人们借由分析去发现自我无法在身或心的元素中找到,借由如此的陈述,他说:"于是,睿智的圣弟子们,对色、受、想、行、识,皆不再渴爱。"心就这样获得解脱。一旦我们放下错误的执著,实相就会呈现出来。由于实相难以言传,因此最适合也最不让人误会的方式,就是留白,别愈描愈黑--这就是"否定方式"的本质。

避免谈论成就或禅定的境界

绝大多数佛陀的教法,尤其是在上座部传统中,就是如此表现解脱道的本质,这是遵循它的最好方式,而非热烈地添加说法于标的上。这也是阿姜查的主要风格,他尽量避免谈论成就或禅定的境界,以此对治心灵唯物论(获胜心、竞争与嫉妒),并让他们的目光放在最需要的地方--解脱道上。

若情况需要,阿姜查谈论起究竟实相也很有特色,那就是明快与直接。书中《趋向无为》、《胜义》、《无住》的谈话,都是这方面的范例。不过,若他认为一个人的理解还不成熟,而他们却仍然坚持询问胜义的特质(例如在《什么是观》中的对话),他会巧妙地回答,如同他在那次对话中所说:"根本没有任何东西,我们不称它为'任何东西'--它就是那样存在着!一切都放下。"(直译为:若那里还有什么,就把它丢去喂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