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初期,我在北加州买了一栋房子和一小块地。我和妻子花了十一年的时间,开垦出一片有机园地。我们计划靠这块土地维生,包括畜养一些供给羊奶的山羊、绵羊和鸡。那种生活十分美好,我们觉得能以这么健康的方式来抚养我们的孩子,真是一件令人心满意足的事。但是后来我和我太太的免疫系统却出了严重的问题,医生在我们的血液中发现了高浓度的DDT。原来在我们还没购买这块土地之前,DDT的残余物早就埋在土里了。毒素间接地通过我们细心培育的蔬菜和家畜的肉进入我们体内。长期污染的结果,瓦解了我们的免疫系统。讽刺的是,费尽心力想活出健康的有机生活,却导致令身体羸弱不堪的慢性病。
这件事不能怪罪任何人,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们通常都把杀虫剂的残余物埋在土里。我们想让生活变得安全舒适的策略失败了,其结果是日子过得更加如履薄冰。不论我们多么努力,不论我们的动机有多么良好,仍然无法保证不掉落冰水中。没有一种方法能让我们掌控世界,免于灾难。真正的重点是,我们能不能从对策失效的无助感里学到一些智慧。罹患免疫系统失衡的疾病之后,经过了许多年,我才真正明白失控的无助感里所埋藏的智慧是什么。
然而,即使我们从这些重大的挫败之中学到了一些事,但只要双脚一站稳,经常又会回到如履薄冰的状态。也许我们已经从掉落到的大洞里获得了一点教训,但眼前日常中的那些裂缝又该怎么办?我们能不能从这些细小的裂缝--心中的烦扰、情绪的起伏、想保护自己的那份挣扎、自卫和排斥的反应--来认清我们的失望。
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自己如何继续在薄冰上滑行--利用各种的认同、对策和意象让自己继续滑下去。我们必须认清自己是那么费力地想让这些对策生效。如果感觉情况不对劲,统合感及舒适感都遭到挑战时,不妨敞开心胸来学习下述两种基本的功课。
第一,我们应该认清与其逃避困境,不如将困境视为道途。这是一种积极而又必要的观念上的改变。每当有不悦的事情发生时,很少有人会想跟这些事产生牵连。我们往往会认为"事情不该是这样的"或"人生不该如此混乱"。谁说的?谁说人生不该如此混乱?只要人生一不符合我们的期望,我们通常都想改变它以符合自己的期待。然而修行的关键就在不企图改变我们的人生,而是要改变我们和心中那些期待的关系--学着将所有发生的情境都视为我们的道途。
困境并不是道途上的障碍,它们就是道途本身。它们往往会带来觉醒的机会。我们能不能将己所不欲的情况,包括那份无所依恃的感觉,看成是我们的闹钟?我们可不可以将其视为获得学习机会的一种征兆?我们能否让它穿透我们的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踏出了向生命开放的第一步。我们将开始领会顺受任何一种生命情境的真谛。即使厌恶它,仍然知道眼前的困境就是我们修炼的对象、我们的道途、我们的人生。
第二,当我们遭受打击时,是否能学着不去指责任何人--包括别人、我们自己、外在的情况或是生活本身--而将注意力转向内在。感到苦闷时要做到这点是最困难的事之一,因为我们想护卫自己的心实在太强烈了。我们太想让自己恢复正常了。但如果能检视一下我们所带来的问题,包括自己一贯的信念、期待、要求和渴望,便可能产生一些帮助。我们也许会逐渐明白:只要心中生起一种情绪上的反应,就会发现自己还有某些信念尚未得到深入的检视。只要能继续修持,这份理解会逐渐变成我们的自知之明。
理智上我们也许知道该深入地观察内心,然而我们并不真的认识它。有时我们会嘲笑那些连自己最明显的问题都看不到的人,但很不幸的是,那些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根本不想看到那些会令自己烦恼的问题。基本上我们只希望生活能取悦我们--感觉舒适和安全。我们和未知的领域之间只有一层薄弱的信念,而这不可靠的支撑就是我们最不想暴露出来的东西。为什么?因为如此深入地探测自己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然而,除非能觉察到薄冰底端那个被自己遗忘的东西,否则我们将漫无目的地继续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