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天使与野兽之间

我们如何能使自己的注意力永远保持在光明地带?反过来说,善善恶恶这些东西都是生生灭灭的,都在我们的注意力之中生灭来去,在当下一念之中生灭来去。如果我们能明白"当下一念"是不动的,并能把握它,不为来来去去的念头所动,那么我们基本上就有相应的功夫了。如果你还被念头所左右,善念来了,菩提来了,高兴得很,神气十足;麻烦事找上门来了,你又很沮丧,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抱怨自己学了几十年的佛法,怎么这么不中用啊?那功夫就还差得远。为什么会陷入无能为力之中?因为你没有力量,没有功夫把它转过来。

这就涉及到禅宗的宾主问题。面对外境或者心境,都要把它放在当下的觉受之中,放在当下一念之中,对它进行调配取舍。如果你真正做到了"但莫憎爱",那无论是外境还是心境,就都奈何不了你啦。憎爱之心放不下,它就是主,你就是奴;若是做到了"但莫憎爱",你就是主,它就是奴。你可以指挥它、安排它,对它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一个人要有这种英雄气慨才行!

很多善知识都说参禅是大英雄的作为。为什么这么说?我就是佛啊,比皇帝还要骄傲,还要威风!如果没有这样的大英雄气概,你怎么参禅呢?真正的大英雄敢于断臂,在取舍上勇于承担,敢于提得起,更敢于放得下。众生之所以可怜,就是这个提不起,那个又放不下,很多人就被是是非非的念头缠死了。

熟悉西方文化的人都知道,东、西方学说是有差异的。以西方的心理学为例,是把人处于病态时所显现的人性弱点抓住了。我看过弗洛伊德的一些书,里面的案例大多是针对病人而言的。西谚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弗洛伊德心理学是把人"野兽"的一面抓住了。但佛法,包括中国的圣贤之道,它是以圣贤的心理占主导。这并不是说中国人的心中没有野兽心理的一面,但我们的文化提倡的是圣贤心理,反复熏习的也是圣贤心理。所以在中国古代,一个人从小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继而学习"四书五经",之后与佛法有缘的人,又学习佛经。好学者反复熏习的是圣贤之道,是仁义礼智信,是菩提般若。那么所谓魔鬼的、野兽的心理,在他们那里就淡化一些,处于冷冻状态,不容易现形。

当然,如果魔鬼心理现形那也不得了。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学好艰难,学坏容易。人有多面性,所以,我们要牢守圣贤的教化与路数。但是,如果不明心见性,不在命根上顿断,那么圣贤的教化和路数也不可靠!正所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用佛教的话来说,有些阿罗汉也会退转的。

我常听南怀瑾的师兄李更生老师说"顶堕"之事,三十多年前与本光法师在一起时,他也经常说顶堕之事。一个修行很好的人,见地很高明了,功夫很了不得了,但在这个时候稍不注意,就会一个跟头从上面摔下来,猪狗不如。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命根不断。如同一个人得了癌症,须手术切除肿瘤。如果恶性肿瘤没有切除干净,即使仅留下一个癌细胞,它都会复发转移,致人死亡。所以,必须斩尽杀绝,否则永远都存在"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的可能性。这个是我们在见地上,也是在起心动念中的那么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使我们成为圣人,也可以使我们成为魔鬼。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这四句话的确是把道理说尽了,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毫厘"上。能不能在"毫厘"上不落痕迹?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能不能达到透顶透底、彻法源底的功夫?今天,有个恶念来了,我把它打下去,这样做对不对?这样做没有错,但这个是对治的功夫。你今天把这个念头打下去了,明天还会有另外的念头冒出来捣乱。你会穷于应付,生生世世都收拾不尽。所以关键还是要回到那句话:脑门顶上要立个"警察",这个"警察"永远都不要下岗,觉照力牢牢地把当下、目前的这个"我"监护好。

如果我们永远是正念当头,正念贯顶,那么佛来斩佛,魔来斩魔,毫不含糊,任何念头都不会干扰你,牵引你。这个力量是无穷的。这也是一切法的根本,是修行一切法、成就一切法的根本所在。

如果我们把这一念的觉照丢掉了,丢失了,放淡了,那么一切法都无力,一切法都无用,所以念念都要提得起。向上提持,是禅宗祖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个话并不是虚言,即没有谈玄也没有谈妙,它是现实的修持上的功夫。向上提持,当我们把这一念放在脑门心上,就可以解决"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但莫憎爱"的问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