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老僧不在明白里

赵州老和尚看到有人来参学,便对众人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

赵州老和尚先引用了《信心铭》的头两句,然后又说什么是拣择--才有语言是拣择,是明白。语言是什么意思?心之动,有声的心理活动便是语言,无声的心理活动是思维。思维的东西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应该是明明白白的。比如,我们读"信心铭"这三个字,首先我们认识这三个字,说出来一定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再比如,我在表达"这个房子漂亮"的时候,说明这个房子的确漂亮,我心里明明白白地知道这套房子比我住的那套房子好。我们在阐述理论时,通过语言来表达美丑、是非、得失等等,一旦说出来,它就是明白的。一个人,必须思维清晰,逻辑严密,语言准确,才能对某一个具体的事物进行客观的描述。就像老师课堂提问,举手准备发言的大都是明白人,是对问题的答案心中有数的人。当然也有个别什么都不明白,滥竽充数的。我们在社会活动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乃至大家学修佛法,坐而论道,谈心得谈体会的时候,都是把自己所明白的东西表达出来。

语言不外乎是一种交流,即与人交流你所拥有的东西。情感的交流、事相的交流,无论哪一种,都要通过语言来完成。"才有语言是明白",如果你对一件事不明白,一般是不会乱说,也不会多说。自己心里有怀疑的事,你也不敢说。自己都不明白,又能说出什么呢?所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一定是你对这个东西有所认识,才会通过语言发挥高见。

"才有语言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里。是汝还护惜也无?"赵州老和尚在这里转了个弯--我不在这个范围之内啊,我除外,是你们这些人还"护惜也无"。护惜什么呢?护惜语言,特别是高明的语言。有认识有见地,正是得意的时候,受供养的时候,受人爱戴拥护的时候,哪个不想通过语言来表现自己?不想在大众之中突出自己、显示自己的优越性?如果让一个人把自己的知识、见解、经验全部抛弃了,很难。很少有人舍得把自己的名誉、地位、高妙的东西舍掉。半罐水都要响叮当,更何况都快要满得溢出来的一罐水呢?所以赵州老和尚说,你们这些人"还护惜也无?"他说"老僧不在明白里",你们觉得可不可惜呢?你们敢不敢进入这个"不明白"的地带,把你们清晰的、理智的种种东西放下呢?

这时,马上有个小和尚针锋相对地问老和尚:"既不在明白里,还护惜什么?"用现代逻辑学来说,老和尚的话是句悖论,也就是所谓的二律背反。小和尚抓住他的语病,你既然什么都不明白,那还说什么护惜不护惜、可惜不可惜的话呢?老和尚回答得也很简单:"我亦不知啊!"这句话一出口,小和尚马上又把老和尚的话柄抓住,说:"和尚既不知,为什么却道不在明白里?"你都不知了,却还知道自己不在明白里;你既然说自己不在明白里,那就说明你知道自己不在明白里嘛。你知道自己在不在明白里,又怎么能说"我亦不知"呢?这明明是有知啊!你看,这个小和尚很厉害,头脑清醒,明察秋毫,逻辑严密,撵得老和尚是逃无可逃,遁无可遁。可赵州和尚是个老牛筋,不管他怎么缠,只说了一句:"问事即得,礼拜了退。"一挥手,便把问话的小和尚打发了。

这个公案说明什么问题呢?"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八个字,经赵州老和尚的公案这么一演,就不仅仅是我刚才讲的那些道理了,里面的禅趣就出来了。我刚才所讲是从常规心理学、佛教一般的常识和人的基本感受等方面对这八个字进行阐述。但我们通过禅宗公案,特别是赵州老和尚的这个公案来看,这八个字里面的禅机就很深很妙了。禅宗所谓的"杀人刀,活人剑"就全都在里面了。

在赵州老和尚与小和尚的一问一答中,小和尚显得头脑清晰,伶牙俐齿,他揪住老和尚的狐狸尾巴不放,好像抓住了老和尚的破绽。而恰恰是这个"抓住了老和尚的破绽"暴露出小和尚的破绽。赵州老和尚是诱敌深入,故露破绽,然后来个回马枪,"啪"的一声,要你的命。这些公案我们要仔细地去品,去咀嚼,去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