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心地法门与念头功夫

佛教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句话大家都快说成口头禅了。但是,三界为什么唯心?万法为什么唯识?大家认真思考过没有呢?现在中学生都知道牛顿的三大定律,高中生都学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你知道牛顿三大定律,学过相对论,并不等于你就是牛顿,就是爱因斯坦。你能还原他们得出这个结论的思维过程吗?我们在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时,你能体悟释迦牟尼佛当年得出这个结论时的精神状态吗?显然不能。那么,我们现在肚子里装的佛教的种种知、种种见就不可靠,就得从头再来。

从头来,从哪个地方开始呢?我们在寺庙里听法师开示,一说就是"彻法源底"。说得很好,但什么是法源之底?为什么还要彻?说到底还是要明白"我是谁"才行。在三界中,万法纷纷芸芸,无穷无尽,不外乎就是唯识、唯心而已。如果我们相信老佛爷的话是真的,不是骗我们的,那我们就要看看我们的心是什么,识是什么。佛法说"是心是佛,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么我们就会问:我这个心是佛,但我为何又不是佛呢?那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心到底是什么。如果一问到"心是什么"马上就找到了唯识学里"集起名心,了别名识"这样的术语来对应,那就完了。那是祖师们的结论,是祖师们实修实证的境界。如果我们照本宣科,在逻辑学上、认识论上讲"集起名心,了别名识",那就是教书先生翻字典,没有用。

我们所说的修行修心,并不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下去感觉自己的心、自己的识是什么。要敢于相信这个感觉,因为感觉不会骗人。譬如,倒杯热茶,很烫,你不会马上喝;铁烧红了,你不会用手去摸;遇到老虎狮子,你绝对不敢去惹。这些感觉都是真实的。我们学佛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千万别在知见上周游。需不需要知见?需要知见。需不需要知识?需要知识。但知识只是我们的敲门砖,就像中学生考试不会再考小学的内容,大学生写论文不会再把中学的知识重复一遍。修行也是一样。修到一定程度,以前学的知识就要放下,进入一层新的境界。

我们在修学时,知识也好,知见也好都是必需的。如果没有这些知识,就不是真正的佛教徒,也不可能进入修行。但是,有了这些知识、知见后,要马上付诸行动,付诸实践。譬如给你一百万,你把它存在银行里不用,这钱就不是你的。如果你拿这笔钱去做生意,赚了钱,发了财,这一百万才算是你的。你要用这笔钱,否则,它就不是你的。学佛也一样,学了就要用。过去有些话说得还是很有道理的,比如"带着问题学,急用先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立竿见影。"这些话用在我们学佛上,还是很相应的。

佛法要解决"我"的问题,解决自己心的问题。那么我的心又是怎么运作的呢?为什么肚子里装了那么多善善恶恶?为什么有那么多是是非非?为什么人与人打交道有那么多麻烦?为什么别人的命好,我的命不好?为什么别人有钱我很穷?这些烦恼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一直在迷茫当中没有明心见性?

如果我们能认认认真地面对这些问题,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才叫真正与修学相应。如果所学的佛法不对照自己的喜怒哀乐,不放在自己的身心性命上,不落实在自己的身语意三业上,那都是纸上谈兵、叶公好龙。学修佛法应该是老老实实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明白自己的心是怎么样的。

经上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已经说得很到位了。但这个"心生"是怎么在生?为什么我们这个心一生,种种法就生?为什么心一灭,种种法就灭了呢?说这句话的时候你信得过吗?如果信得过,你就得仔细看看这个生灭是怎么来的。如果我们不善于在心上用功,不善于在念头上用功,那么学《信心铭》是学不进去,也信不进去的。心是什么?含容万法的一个东西。心生种种法生,上下五千年,宇宙一百五十亿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有多复杂,世界就有多复杂。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心简直就是疲于奔命,忙无归处。所以我们要善于在心地上用功。但心那么大,又怎样用功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