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用制度创新创造软实力

中国崛起是一个改革现象,其持续也要依靠改革作为推动力。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中国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为复杂的转型。试举一例说明这一点:世界开始感觉到美国崛起的1820年,美国人口只有1000万,而世界开始感到中国崛起的2003年,人口为13亿,是美国1820年人口的130倍。1820年的世界处于英国统治下的和平时期,假如说,当时美国的人口是英国人口的130倍,很难设想,英国将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对付美国,当时的欧洲列强面对130倍于英国人口的新强国的崛起,又会采取什么样的集体行动呢?我们知道,美国的崛起引发了全球格局的大调整,“美国威胁论”也曾流行于欧洲大国的舆论界。但最终,美国以其强大的实力和思想创造力,参与了世界格局的重建。与美国比较起来,中国崛起对国际关系的冲击,将会更为强劲,所引起的争论,也势将更为激烈。中国参与世界格局重建的进程,也会更加曲折。如果将美国参加一战后的巴黎和会视作美国崛起的标志,美国的崛起过程持续了差不多100年。中国的最终崛起,恐怕也不会少于100年,考虑到中国的规模、历史传统和国情的复杂性,所费时间或许会更长一些。因此,围绕中国的辩论,就远未尘埃落定,共识也就远未形成。

国际上有不少人对中国迄今为止的经验、模式很感兴趣。比如,有人提出了“北京共识”。邻国越南现在就有学者在研究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试图从中寻找可能有助于发展的某些线索。世界银行召开了一次北京会议,主题是“其他国家能从中国学习什么”。具有性格魅力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从巴西的卢拉到泰国的他信,都朝北京赞赏地点头。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素帕猜·巴尼巴滴解释说:“中国强有力的经济成就应当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灵感源泉。”20世纪90年代中国确立的以贸易为基础的走出去战略,现在也成了一项让思想全球化的任务,将“北京共识”带入生机勃勃的文化市场。

在他们看来,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思想市场的有力竞争者,尤其是“华盛顿共识”的有力竞争者。在他们看来,中国故事真正的价值,不在其实力的迅速提升,不在于其是世界物质市场的“工厂”,而在于中国转变成了思想市场的“供应商”和世界“思想工厂”。

笔者对此持谨慎态度,原因在于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迄今为止,中国模式还基本上体现在经济领域。而且,其经济成就,也是在相当特殊的制度条件下取得的。这些制度条件不仅难以复制,而且本身还面临着改革的压力。新的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制度创新的阻力很大。而如果没有新的制度,或者创造不出新的制度,自然也就谈不上中国模式“走出去”参与竞争的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走出去”有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产品、技术和人才走出去,第二层次是制度、文化和思想走出去,第二个层次的走出去才是真正的走出去。以此验之于中国,则显然还没有走出第一阶段。

所谓模式,可以看作是成功回应挑战而结晶的人类经验。它是物质成就、制度成就和文明成就的稳定的集合体。过去25年间,中国成功地回应了各种经济难题,保持了连续和快速的增长。这种增长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中国取得的成就被称作中国模式,但是,这一模式有没有可能转化为普世的国际模式,却仍然是一个未知数。这将取决于中国模式自身的长期表现和中国解决世界性问题的能力。或者说,取决于中国是否能够克服近代以来的制度弊病,走出不发达循环,创造一个可持续的、稳定的制度形态。

读书导航